从内经甘缓以制其急。
米炒麦冬 糯稻根须 女贞子 茯神 生甘草 南枣肉
血去胃伤。当从中治。况五年前劳怒而得病。肝木无不克土。医者温补竞
进。气壅为胀。至夜咽干无寐。食物不思。杳不知味。为呕为咳。全是胃阳升逆。经
云。胃不利则卧不安。而阳不潜降。似属浊气胶痰有形之物。阻挠升降而然。古
人有二虚一实。当先治实。以开一面之文。余从胃病为主。制肝救中。理气清膈。
乃不足中有余。圆通之治。此机勿得乱治。
人参 枳实 半夏 杏仁 甘草 竹茹 生姜 大枣
脉左弦。右小濡。据病源起于忧郁。郁勃久而化热。蒸迫脉络。血为上溢。凝
结成块者。离络留而为瘀也。血后纳食如昔。是腑络所贮颇富。况腑以通为用。
血逆气亦上并。漉漉有声。皆火气旋动。非有形质之物。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
是症当清阳之络为要。致于病发。当治其因。又不必拘执其常也。
枇杷叶 苡仁 茯苓 苏子 桑叶 丹皮 炒桃仁 降香末
诊脉左手平和。尺中微动。右手三部。关前动数。尺脉带数。夜卧不寐。咳呛
有血。昼日咳呛无血。但行走微微喘促。夫阴阳互为枢纽。隆冬天气藏纳。缘心
烦劳神。五志皆动。阳不潜伏。当欲寐之时。气机下潜。触其阳气之升。冲脉升动。
络中之血未得宁静。随咳呛溢于上窍。至于步趋言谈。亦助其动搏气火。此咳
呛喘息失血。同是一原之恙。当静以制动。投药益水生金以制君相之火。然食
味宜远辛辣热燥。凡上实者必下虚。薄味清肃上焦。正谓安下。令其藏纳也。愚
见约方。参末俟裁。
生扁豆 麦冬 川斛 上阿胶 小根生地 真北沙参
脉细小如无。素多郁怒。经来即病。冬患胃痛。随有咯血不止。寒战面赤。惊
惕头摇。显是肝阳变风。络血沸起。四肢逆冷。真气衰微。内经有肝病暴变之文。
势岂轻渺。议用景岳镇阴煎法。制其阳逆。仍是就下之义。
熟地灰 牛膝炭 肉桂 茯神 生白芍 童便
水寒外加。惊气内迫。阴疟三年。继患嗽血。迄今七年。未有愈期。询及血来
紫块。仍能知味安谷。参其疟伤惊伤。必是肝络凝瘀。得怒劳必发。勿与酒色伤
损。乱投滋阴腻浊之药。恐胃气日减。致病渐剧。
桃仁 鳖甲 川桂枝 归须 大黄 茺蔚子
色苍肉瘦。形象尖长。木火之质。阴液最难充旺。春间咳嗽。虽系风温外邪。
但既属阴亏。冬藏先已不固。因咳逆震动。浮阳上胃。清空自阻。用药宜取沉静
质重。填阴镇阳方是。阅方辛气居半。与磁石相阻。苁蓉阴中之阳。亦非收摄。不
效宜矣。
大熟地 灵磁石 萸肉 五味子 牡丹皮 云茯苓 阿胶 怀山药 泽泻 龟板
胁膈左右。懊 不舒。呕逆带血。凡人脏腑之外。必有脉络拘绊。络中乃聚
血之地。中年操持。皆令耗血。血不和气。气攻入络。病状难以自明。宣通血分以
和络。俾不致瘀着。可免噎膈反胃。
新绛 青葱管 橘叶 桃仁 栝蒌仁 钩藤
频年发失血症。嗽甚痰出。继以呕嗳。日晡寒热。夜深汗泄。据述医见血。投
以郁金姜黄韭汁制大黄逐瘀下走。希图血止。此是有余治法。夫人禀阴阳。偏
则致病。自内损伤。即是不足。脉左动数。尺不附骨。明明肾精肝血内夺。弱阴无
能交恋其阳。冲阳上逆。吸气不入。是以咳嗽气升。旋必呕嗳浊涎粘沫。内经谓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奈何今人以咳治肺。见痰降浊清热。损者更损。殆不复藏
阴府阳消长之机。杂药徒伐胃气。经年累月。已非暴病。填实下隙。须藉有情之
属。
人参 紫衣胡桃 紫石英 茯神 五味子 山萸肉 河车胶 秋石
诊脉左数微弦。寸尺关虚数。阅五年前病原。左胁映背胀痛。不能卧席。曾
吐瘀血。凝块紫色。显然肝郁成热。热迫气逆血瘀。虽经调理全愈。而体质中肝
阴不充。肝阳已动。凡人身之气。左升主肝。右降主肺。今升多降少。阴不和阳。胃
中津液。乏上供涵肺之用。此燥痒咳呛。吐出水沫。合乎经旨肝病吐涎沫矣。肝
木必犯胃土。纳谷最少。而肢软少力。非嗽药可以愈病。此皆肝阳逆乘。实系肝
阴不足。仲圣云。见肝之病。先理脾胃。俾土浓不为木克。原有生金功能。据述凡
食鸡子。病必加剧。则知呆滞凝涩之药。皆与病体未合。
北沙参 生扁豆 麦冬 玉竹 桑叶 生甘草 蔗浆
脉右弦左濡。秋凉宿饮。上泛咳呛。入夜着枕欲寐。气冲胃脘。心悸震动。必
欲起坐。仲景论脉篇。弦为饮。背寒为饮。当治饮。不当治咳。饮属阴邪。乘暮夜窃
发。金匮法中每以通阳涤饮。与世俗仅以肺药疏降迥异。用小青龙减麻辛法。
桂枝 五味子 干姜 茯苓 白芍 炙草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