汁三钟,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x清气化痰丸\x(刘少保传) 治一切痰饮咳嗽,头旋目眩,胸膈痞闷气滞,食积酒积,呕吐恶心。
天南星 半夏 白矾 牙皂(不锉) 生姜(各二两)
上先将南星、半夏、牙皂、生姜,用水浸一宿,将星、半、姜
锉作粗片,入白矾同煮至南星无白点,去皂,不用余者,晒干入后药。
青皮(麸炒,五钱) 陈皮(去白,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一两) 干葛
(五钱) 白茯苓(一两) 苏子(炒,一两) 莱菔子(炒,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连
(五钱) 黄芩(八钱) 海粉(七钱) 香附(一两) 神曲(炒,二两) 麦芽(炒,二两) 山楂肉(一两)
气滞加白豆蔻(一两)。一方去海粉、黄连,加人参、干姜各五钱,
杏仁、桔梗、前胡、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竹沥姜汁,调蒸饼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x清火豁痰丸\x(高冢宰传) 治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
烦躁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鲠状。
大黄(酒蒸,三两) 礞石( ,五钱) 沉香(二钱) 黄芩(酒炒,二两) 黄连(酒
炒,二两) 栀子(炒,二两) 连翘(一两) 天南星(制,二两) 半夏(制,二两) 白
术(炒,二两) 枳实(炒,二两) 贝母(去心,一两五钱) 天花粉(一两) 陈皮(一两)
白茯苓(一两) 神曲(炒,一两) 青黛(五钱) 玄明粉(七钱) 甘草(五钱) 白芥子(炒,二两)
上末,姜汁竹沥,丸梧子大,每服姜汤下四十丸。



<目录>卷之四

<篇名>咳嗽

属性:\x脉\x
咳嗽所因,浮风、寒紧、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
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其部,沉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
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x证\x
伤风咳者,脉浮,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鼻流清涕,欲语未竟而咳也。
伤寒咳者,脉紧,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而咳。
伤暑咳者,脉数,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涎沫,声嘶咯血。
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涩。
\x治\x
咳者,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治以防风、桔梗、升
麻,杏仁、五味子、生姜、甘草、桑白皮、苏子、枳壳。
嗽者,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治以半夏、白术、五味
子、枳壳、防风、甘草、枳实、山楂、苍术、橘皮。
咳嗽者,有痰有声,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治以半夏、白术、五味子、桔梗、枳壳、桑白皮、麦门冬、
甘草之类。
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治当以发散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治以三拗汤加知母。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者是也。主豁痰,用二陈
汤,或以半夏、栝蒌仁各五两,桔梗、贝母各一两,枳壳一两半,知母一两,姜汁蒸饼为丸服。
火郁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
干咳嗽者,系火郁之甚,难治。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桔梗开之,再用补阴降火之药。不已则成劳,须
行倒仓法。此症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其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
痰急,则先治痰而后治火,在乎医者之随机变可也。
劳嗽者,痰多盗汗是也。或作寒热,宜补阴清金,四物汤加竹沥姜汁。阴虚火动而嗽者,四物、二陈,
顺而下之。加黄柏,知母尤妙。阴虚喘嗽,或吐血者,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麦门冬、桑白皮、地
骨皮、牡丹皮、山栀子。咳嗽声嘶者,乃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一方用芩连四物汤。好
色之人元气虚,咳嗽不已者琼玉膏。
肺胀而嗽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者是也。宜收敛肺气,用诃子、杏仁,青黛、海粉、半夏、香附、栝蒌
仁之类。肺胀郁遏不得眠者难治。
凡治咳嗽,最要分肺虚肺实。若肺虚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之类敛而补之;若肺实
有邪,宜黄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类散而泻之。
凡治嗽,有用五味子者,以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剂。若有外邪而骤用之,恐闭住邪气,必先发散,然
后可用。诃子味酸苦,有
收敛降火之功。杏仁散肺中风寒,然形实有热,因于寒者为宜。桑白皮泻肺气,然性不纯良,用之者当戒。马
兜铃去肺热而补肺也。生姜辛能发散也。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