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
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气海;内服平胃地榆汤而愈。



<目录>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篇名>脉候

属性:《内经》曰∶脉来如悬钩为衄血,常脉脉至而搏,衄血身热者死。
肠 下脓血,脉弦绝者死,滑大者生,血温身热者死。
《脉经》曰∶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
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浮,目睛晕黄,衄血未止。
太阳脉大而浮,必衄吐血。太阴脉芤主下血。芤在左尺为小便血。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血。
脉浮弱,手接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脉芤为失血,涩为少血。尺脉涩而疾为血虚。
脉弦而紧,胁痛,肝脏伤,主有瘀血。
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巢氏病源》云∶寸口脉微而弱,血气俱虚则吐血,关上脉微而芤亦吐血,关下芤主下血。
脉沉细者生;喘咳上气,脉数浮大者死。
虞氏云∶吐血唾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唾血脉滑濡者生,坚强者死。



<目录>卷之四十二\血证门

<篇名>治法

属性:凡血证上行,或唾、或咳、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顺也。上行为逆,
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无病患忽然下痢,其病进。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痢,其邪
欲去,是知吉也。
《局方发挥》云∶口鼻出血,皆为阴虚阳盛,有升无降,血随气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
阳降气,则血归经。
血证虽有上下各经之不同,同是热证,但以各经用药为是。
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鱼地黄汤。
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黄、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
咯唾血者,出于肾,痰中带出血丝是也。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
黄柏、远志、熟地黄之类主之。
痰涎血者,出于脾。干葛、黄 、当归、芍药、黄连、甘草、沉香之类主之。
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先吐红,后见痰嗽,多是阴虚火动,痰不下降,四物汤为主,兼以痰药、火药。大都吐
痰,火载血上,错经妄行。炒栀子、童便、姜汁、竹沥。
溺血者,因心肾气结、房劳,致伤精气,肾脱阴虚,火入膀胱腑而为溺血也。
有暴吐紫成块者,是热伤,血结于中,吐出方好。用四物汤加清热药调之。《大全良方》
四生丸治吐血,亦
治衄血。炒山栀最能清胃脘之血。童便二分,酒一分,擂侧柏叶温饮之,大能止血。瘀血者,
须用韭汁。
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是也,属心热痰盛。用栝蒌仁、青黛、贝母、海石、诃子、山栀子为
末,姜汁蜜丸噙化。嗽盛者,加杏仁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
凡诸见血,皆是阳盛阴虚。君相二火亢甚,煎逼其血,而出诸窍也。悉宜四物汤加知母、
黄柏补阴降火之剂为主。
衄吐咳血,及痰中血丝,皆是肺经火盛,宜四物加薄、酒芩、茅花、黄连、犀角等药以泻肺火。
呕血吐血,此胃火也。四物加石膏、知母,以泻胃火。
唾血咯血,及潮热咳血,此血从肾中来也。四物加盐酒炒栀柏,更加肉桂一分,以泻肾火。
小便血出于溺窍中,涩数盛淋作痛,或杂尿而出者,此膀胱火盛也。四物加山栀仁、
瞿麦、牛膝、滑石之类,以泻膀胱之火。如小便血出不痛者,此心移热于小肠,故曰∶血从精
窍中出也。四物加条芩、黄连、山栀以泻本经之火。
大便血,先血后粪为近血,来自大肠,四物加槐花、槟榔、枳实、条芩之类以泻大肠之火。
先粪后血为远血,来自小肠。四物加木通、栀子、黄连之类以泻小肠之火。
血出于口鼻及瘀血者,宜清之以犀角、芩连之类;消之以韭汁、童便、山茶花、牡丹皮之
类;止之以茅花、藕节、棕榈灰、炒蒲黄之类。
血出于大便者,清之以槐花、柏叶、条芩之类;止之以地榆、茅根、荆芥、白芷、黑倍子,
白椿根皮之类。(详见肠风下血门。)
血出于小便,清之以栀子、麦门冬、车前子、瞿麦之类;止之以大小蓟、棕灰之类。(详见血淋门。)
舌上无故出血如线,用槐花炒为末,掺之。一方用蒲黄炒焦为末,敷之极妙。
大便下血有热,有虚热,用四物加条芩、栀子、秦艽;虚用四物加干姜、阿胶、升麻。
便血有风邪下陷者。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四物汤加防风、荆芥、升麻、
柴胡、秦艽、槐花、条芩、地榆、枳壳之类。
下血伤湿热者,宜行湿消热。用苍术、白术、黄连、黄柏、黄芩、生地黄膏为丸服。
妇人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