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外台》云∶
阴躁欲坐井水中,宜热药温之。下之后复发汗,昼而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渴无热证,
干姜附子汤。阴盛发躁名阴躁,四逆汤。六七日无大热,阴盛隔阳,身冷脉细,烦躁不饮
水,霹雳散。欲饮水者不可与。
【灸】伤寒六七日,脉微细,手足厥冷而烦躁,灸厥阴。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懊为烦恼, 为郁闷之貌,即心下烦恼,郁郁然不舒,愤愤然无奈,心中不安,比之烦
躁而甚者也。有自下后,表中阳乘虚入内陷,郁结不散,伏于心胸之间,宜吐之,正所谓木
郁达之之意。经曰∶表未解反下之,胃中虚空,客气冲上,饥不思食,而为懊 。由此观
之,皆下早所致。邪结心胸,大小便不利,热结胃中,有燥粪,此为实懊 ,可下之。
【吐】阳明脉浮紧,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
【下】阳明病下之后懊 而烦,中有燥粪,承气汤。短气烦躁,咽硬,胸中懊 ,大
陷胸汤。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茵陈蒿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伤寒惊惕者,心中惕惕然而不安也,或因下吐,或因温针,或因火劫。
【镇定】与悸证同。
【凉心】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气乱而热,似懊 状,朱砂安神丸。
【和解】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惕,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
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便不利,津液不行,里虚也。
谵语身痛,不营于表也,柴胡龙骨牡蛎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伤寒战栗,为病欲解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阴阳争战,故为之摇也。邪
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战得汗而解,栗则不战而但鼓颔,
遂成寒逆,多不得解,以阴气内盛,阳虚不胜故也。惟正气将实,邪气欲出,其人本虚,
邪正相争,微而振动,而作战,为正胜邪,故欲解也。
【温】栗而不战,阴气内热,正不胜邪,姜附四逆汤。桂苓白术甘草汤。韩氏治下汗
后战,救逆汤。微减,与羊肉汤,再投而战解。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伤寒振者,森然欲寒,耸然欲动是也,近乎战也,皆责其虚寒,下后复发汗,必振
寒,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寒栗而振者,血气俱虚也,其振欲仆地。有身为之振摇者,
皆发汗过多亡阳,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振摇也。
【温】太阳病发汗后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心 ,动振欲擗地,真武汤。
吐下后里虚,气上逆,
眩,脉沉紧,身为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建中汤。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伤寒悸者,心中筑筑然动,怔仲不能自安者也。其证有二,为气虚,为停饮。其
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饮水过多,停留心下,
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亦令人悸,与气虚而悸者,
则有甚也。治停饮而悸,必分水气,虽有余邪,亦先治悸,免致水气散走而为他证也。《
活人书》云∶悸有八九证,皆属三阳。
【和解】饮水多而心下悸,虽有他邪,亦先治水,恐水溢为喘为肿为咳为哕为利
也,茯苓甘草汤。往来寒热,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少阳发汗,谵语
悸动,小柴胡汤。
【温】少阴病,四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汗后脐下悸,又作奔豚,茯苓桂甘大
枣汤。
【补中】虚则心下悸,脉结代,心悸动,炙甘草汤。伤寒三四日,心下悸而烦,小建
中汤。发汗过多,其人胸中阳气不足,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汗多怔仲不定,益荣
汤、养心汤。心神不宁,怔仲不得眠,安神丸。
【镇固】脉浮,因火逼劫之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所以固阳收脱,镇其浮气也。



<目录>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篇名>证候

属性:伤寒发渴,大率有二。一则热盛于内,津液为热所耗,故令渴也;二则汗利过多,耗
夺津液,亦令渴也。盖伤寒在表,不甚作渴,六七日传至厥阴为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