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者也。曰∶扪而可得奈何?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者也。
\x生气通天论篇\x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
之本也。(支氏曰∶人不知节欲而数犯,伤其正气,则邪气乘正气之虚而入为害也,故曰邪气伤
人。王注直云邪气伤正气,而不先言耗损之由,则邪何从而入也?)苍天之气,清冷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
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因于暑,则当汗泄,不为发表,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湿气熏蒸,清道不利,故首如有物蒙之若裹也。热伤血,不能养筋,致为拘挛。湿伤筋,
不能束骨,故为痿弱。湿热甚,以致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
关节肿痛,便作风治者误矣。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煎迫而成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
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
阳气烦劳则主阴绝,辟积不已,至夏火愈亢,而时若煎迫而气逆上,火既亢上,则目盲耳
闭,精败神去,如溃散之坏都,所储之水散流而不可遏矣。病而至此,为坏极矣。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怒则气上,血随积焉。阴阳相搏,气血奔并,因薄厥生。菀,陈积也。薄,迫也。怒气伤
于筋则为痿,而不维持也,故曰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身常偏汗出者,久久而成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痱痤。
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郁皮肤,则为疮痱。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膏粱浓味,内多滞热,皮浓肉疏,故内变为疔。足,多也。
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痱。
此阳为阴遏,而不通畅,故迫为 ,粉刺也。轻为痱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
内精微以养神,外柔和以养筋。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则筋络拘 ,形容偻俯矣。寒气下
陷于脉中,则为痿。留连于肉腠而不舒。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营气不顺,血郁肌肉,故成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热藏不出,以至秋阳复收,两热相合,寒热
相移。以所起为风,故为风疟。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起居有度,不妄作劳,是为清净。真气内固,故皮腠闭密。虽有大风苛毒,弗能伤害也。
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病久上下不通,则阴阳否隔,良医妙法莫能为何也。
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三阳蓄积不通,不急泻之则死。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淫气甚而风客之,则伤精。邪气伤于肝,为本经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食甚饱,则肠胃横满而筋脉解,故有肠 为痔之患。大饮甚,则肺气逆而上奔。强力入房,
则肾气伤,高骨坏而不为用。高骨,谓腰之高骨。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x阴阳应象篇\x 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必病瘟。
二论大同。王安道云∶此四章诸家注释多戾经旨。盖非有四伤一定之说,原其病之根因有
此耳。其气盛者,有伤之而过后消散不作者,及过后作者,其为各时一病,而治各有方,又不必
拘定前之伤也。成无己、王海藏之注,皆推求过极。
\x阴阳应象论\x 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
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