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服一钱,食前
温酒调服,又擦牙更效。 按∶此乃治风涎壅塞之方也。
\x资寿解语汤\x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防风 附子(炮) 天麻 酸枣仁(各一钱) 羚羊角(镑)
官桂(各八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入竹沥二匙,姜汁二滴,食远服。 按∶此方乃治风入
脾脏,舌强不语之证。至于少阴,脉萦舌本,肾虚风入,舌不能言,吃紧之候,古今从无一方及之。昌每用此方去羌、
防,加熟地、何首乌、枸杞子、甘菊花、胡麻仁、天门冬,治之获效。今特识于此方之下,听临病之工酌用焉。后检宣
明方有地黄饮子,治肾虚气厥,不至舌下。先得我心,补录。(见后)
\x胃风汤\x 见前。 治虚风证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胃风面肿。 按∶虚风入胃反能食者,乃
风入而助其胃之火热,故比平常食加进也。此去瘅成为消中不远,此方但治其风,不治其火热,殊不合《内经》之旨。
必于竹沥、麦冬、花粉、葳蕤、石膏、生地、梨汁甘寒药中,加入升麻、葛根、甘草为剂,始克有当。况风既入胃,《内
经》述其五变∶曰厥巅;曰寒热;曰消中;曰飧泄;曰疠风,随人之寒热,或上或下,变病若此其可畏。奈何不习不察,
徒欲检方而治病耶有志于医者,自为深造,无寄后人篱下可矣。
\x泻青丸\x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躁烦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
黄防风 龙胆草(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按∶此方以泻青为名者,乃泻东方甲
乙之义也。风入厥阴,风木之藏,同气相求,其势必盛。所虑者虚而眩晕,热而躁烦,虚也热也,其可以为壮实而轻泻药
之乎?审果壮实,乃可施此。审属虚热,必以四物汤全方,加人参、竹沥、秦艽、羌活,八味为剂,始合法度也。
\x愈风汤\x 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又治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
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
如此乃常服之药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羌活 甘草 防风 当归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黄 枳壳 人
参麻黄 白芷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知母 地骨皮 独活 秦艽 黄芩 芍药 苍术 生地黄(各四两) 肉桂
(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空心煎服,临卧煎渣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
三服,吞下四白丹丸,谓之轻剂。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作四服,加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
微汗则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作四剂。如前临卧服,得利为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四时
之辅。春将至大寒后,本方加半夏、人参、柴胡,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夏将至谷雨后,本方加石膏、黄芩、知母,谓
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本方加防己、白术、茯苓,谓胜脾之湿也。秋将至大暑后,本方加浓朴、藿香、肉桂,
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冬将至霜降后,本方加附子、官桂、当归,谓胜少阴之气也。此药四时加减,临病酌宜,诚治风
证之圣药也。
按∶此一方,相传谓是愈风之圣药,后人见其种种敷陈,次第有法,骇以为奇,而深信不疑。及用之治病,百无一
愈。盖似是而非,昌不得不为辨之。其云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夫觉风势初动,不服端本澄
原之药,以固护其荣卫,反服风药,而招风取中。以汉武之虚耗,称为成周之上理,其谁欺乎?又云∶内邪已除,外邪
已尽,当服此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夫既内邪除,外邪尽,广服补益以养其正可也。岂有久服此药之理耶?岂舍
内邪外邪,别有大风当去耶?何其自呈缺漏耶。至于一旬通利,以本方一剂,加大黄二钱或可。若夫一气微汗,计本药
分七十二剂,每剂已用麻黄四分零,而此四剂中,各加二钱五分,如此重剂,岂微汗之剂耶?方中发汗之药,已复用至
十二味矣,必更重加麻黄,始为微汗者何耶?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恐其力轻,故啜热稀粥以继之。用麻黄汤恐其力重,
多致亡阳,多方回护,岂有反投热粥之理。后人无识,奉此为第一灵宝,宁知其骄矜自用,欺己欺人也哉!
\x四白丹\x 清肺气养魄。中风多昏冒,缘气不清利也。 白术 白茯苓 人参 宿砂 香附 甘草 防风 川芎
(各五钱) 白芷(一两) 白檀香(一钱半) 知母(二钱) 羌活 薄荷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二钱) 麝
香牛黄 龙脑(各五分俱另研) 藿香(钱半) 甜竹叶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睡嚼一丸,煎愈风
汤送下。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