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172-医贯-第38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非比炉中火与龙雷火也。凡伤暑腹痛吐泻交作者。一 味冷井水。加清蒿汁饮之立愈。暑毒从小便中泄矣。名曰臭灵丹。
暑喜伤心。心属南方火。从其类也。小肠为心之府。利心经暑毒。使由小肠出。故青蒿香薷为要。
有因伤暑。遂极饮冷水。或医者过投冷剂。致吐利不止。外热内寒。烦躁多渴。甚欲裸形。状如伤寒。此 阴盛格寒。宜用温药。香薷次中加附子。浸冷服。
又有因冒暑。吐极胃虚。百药不入。粒米不下。入口即吐。病甚危笃。急用人参一钱。黄连五分。姜汁炒 焦。糯米一撮。水一钟。煎一小酒盏。候冷用茶匙徐徐润下。少顷再入一匙。得入 数匙不吐。尽一小盏。便可投药食矣。
暑病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暑病脉虚为辨耳。

二气丹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吐或泻。

硝石 硫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石器内火炒令黄色。再研。用糯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两) 干姜 杏仁 肉桂(四两) 上先将甘草炒八分黄色。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 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同作一处捣罗。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七分 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不拘时。

香薷饮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

香薷(半斤) 白扁豆(炒四两) 浓朴(姜汁炒四两) 黄连(姜汁炒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七分温服。

十味香薷饮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白扁豆 木瓜 浓朴(姜汁炒) 甘草(炙) 以 上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

清暑益气汤
黄 (一钱) 苍术(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黄 柏葛根 青皮 当归 麦门冬(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钟。煎至一钟。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热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陈 皮当归甘草。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热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以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寒。借其 气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故以麦门冬五味子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此病皆由饮食劳倦。
伤其元气。乘天暑而发也。元气不虚。暑邪从何处而入哉。
一小儿患呕吐泻利。烦躁搐搦。或以为惊。或以为风。余见其口燥。手指茶壶。腹中鸣。出对诸医曰。
易治也。借药笼中三味药足矣。用黄连五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水煎冷服。下咽顷刻。即睡而安。或问 曰。黄连甘草解毒善矣。又加人参五分。谓何。余曰若不用参。此儿当病气弱数日。得参明后日复如无 病患矣。次日果然。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人参 糯米 此方是暑月热病发热之正方。名曰白虎者。西方之金神也。将来者进。成功者退。使秋金之令行。则火 令退听。石膏寒中之药。淡而辛。能汗能利。必审其人有大汗而渴齿燥。其脉洪而长。时当夏月可用。若无 汗不渴。脉虚而不洪长。或重按全无。虽壮热口渴。象白虎汤证。此系脾胃气虚。元阳不足。误服白虎必死。又 有一等大失血后。或妇人产后。壮热喘促。面赤引饮。脉虚。名曰血虚发热。最忌白虎。须用当归补血汤则安。

夷坚甲志云。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萝壁间有韵语云。暑毒在脾。湿气连 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独炼雄黄。蒸饼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 家大错。如方制服。其疾随愈。引此为例。余可类推。
【目录】卷之六·后天要论【篇名】湿论属性:有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荣卫。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
故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谓汗出沾衣。
未经解换者是也。有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其 证发热恶寒。身重自汗。筋骨疼痛。小便秘涩。大便溏泄。腰痛不能转侧。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
经曰。因于湿首如裹。湿气蒸于上。故头重。又曰。湿伤筋。故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 为痿。又曰。湿胜则濡泄。故大便溏泄。大便泄故小便涩。又曰。湿从下受之。故跗肿。
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故腹胀肉如泥。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各从其类。故腰肾痛。
治法在上者当微汗。羌活胜湿汤。在下者当利小便。五苓 散。夫脾者。五脏之至阴。其性恶湿。今湿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 制。故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