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是名补中
益气汤。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消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肾水旺而
心火自降。如心气浮乱。更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补中益气汤加减例略。
如心下痞或痛中寒者加附子
痞而腹胀加枳实浓朴木香砂仁
痞而有痰脉缓加半夏黄连
心下痞不能食加生姜陈皮
心下痞劣闷者加芍药黄连
顶痛脑痛加 本细辛
嗌痛颔肿脉洪面赤加黄芩桔梗鼠粘子
腹中痛加白芍药在寒时加益智豆蔻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胁下痛倍加柴胡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篇名>伤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见伤寒论)

属性:咽喉闭燥莫发汗。淋家若治同斯断。疮家发汗疮即愈。犹畏表虚作痉变。汗多又发必恍
惚。亡
血发之自寒栗。荣气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夺血证。阴阳俱虚本不宜。阳盛阴虚汗之忌。心
之悸者汗不须。津液和时形自渍。太阳少阳病合作。头项强痛或眩闷。时又结胸心下痞。法
刺大椎汗却未。脉弦而细虽头疼。发热只属少阳经。法当下之不可汗。汗则谵烦悸
不宁。上
下左右有动气。如若发之他病至。诸脉得数微弱动。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极烦吐似疟形。有
寒无热虚而栗。厥而脉紧本少阴。不可汗此诸病势。咳而遗溲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类
中风热更头疼。汗药施之恐增剧。心中懊 自宜吐。太阳脉细吐之误。寸脉微浮胸痞硬。气
上冲咽吐可用。少阳中风耳自聋。目赤心烦吐不中。胸中实则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
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气自顺。中风痰实犹可施。呕吐咯血吐还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
病则止不尽剂。
阳虚阴盛下勿用。外证未罢犹为禁。太阳阳明喘而满。只可汗而逆自定。下于汗后脉浮
者。
此为施早转逆甚。结胸脏结实可攻。脏结无热未可同。结胸烦躁脉浮大。此其危殆难所通。
病先解表后攻痞。攻之早者协热利。呕多心满合面红。诸病阳明下不中。溏而不满勿大推。
微和胃者小承气。汗出溲行下非闭。可下宜行蜜道剂。里证赤涩脉弦迟。勿以下之为可治。
诸虚脉弱反寸关。四肢厥逆攻亦难。动气咽塞下虚极。慎勿下攻诚定式。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篇名>针法(一首以下并出针经)

属性: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陷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
归天
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
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气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针。安于穴上。随令患者嗽一声。
左右
用针转入天部。皮肤之间也。少时左右进至人部。肌肉之间也。再少时进至地部。筋骨之间
也。凡穴当一寸许。如此作三次进之。大抵疼痛实泻。麻痹虚补。经云。针法手如握虎。如
待贵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弹而怒之。迎而夺之。使经气腹满。令邪气散而正气
行也。循而扪之。随而济之。抚摩上下。见动脉之处。摄而按之。推而纳之。以手指加力按
所针之穴。使邪气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针。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见。其穴端正。
使针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
口吸
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
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凡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两三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者。必见血也。有晕
针者
。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
即是虾蟆儿上边也。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凡刺之道。必须知禁忌。经云。毋刺浑浑之脉。
之热。漉漉之汗。如大风大雨。严寒盛暑。卑湿烦躁。便黑吐血。暴然失听。失明。失
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伤醉饱。皆不可刺。乘车马远来。亦候气。血定。然后刺之。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篇名>大乙人神(一首)

属性: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春戊辰己巳
巽。
阴络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离首头。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
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寻右胁谋。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
壬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