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者气热。赤血热也。
热极成淋。气滞不通。
谓小便淋沥。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虚惊悸。气虚耳聋。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血不足则心虚而惊悸。气不足则耳无精荣。故聋。
哕因胃病。
呕吐哕俱属胃。胃者。总司物盛满而上溢也。吐或有物无声。为血病。有声无物。为气
病。
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如膈噎皆本于热。经云。三阳结则为膈。或有伤酒食。或因气郁。
或胃感风寒。皆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尽病情。如血逆干槁之类。学
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经。
经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肺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阳明脉滑为心风疝。
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阴脉滑为肝风疝。虽他脉中皆言风疝者。本足肝经之
气也。亦有疝瘕。厥疝。 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之类。皆厥阴发病。所谓本
一标诸也。
痿唯湿热。气弱少荣。
经云。痿者多主于肺。肺气热叶焦也。大经空虚为脉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纵
而为
筋痿。或伤于湿。发痹不仁为肉痿。劳役而大渴。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则髓空。为骨痿
之类。
厥多痰气。虚热所乘。
经云。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或令人腹满。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
远一
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经厥者。太阳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癫
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
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茎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之类是
也。
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
有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乱吐泻。感风湿 。
病则挥霍撩乱而吐泻。或风甚则转筋。或有干霍乱者不吐泻也。
心痛脾疼。阴寒之设。
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头汗出。有大实心痛者。因气而实。卒然
发痛
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
即死。中脘痛者。亦属脾疼之类。气热烦劳。令人煎厥。
煎厥则气逆。目盲耳闭。
气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伤肝。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衄血也。
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病。
阴火之动。发为喉痹。
心主与三焦气热一也。一阴一阳。内结为喉痹。
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即清气在下生泻痢也。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
大小肠膀胱之脉为三阳结。谓之隔也。
二阳之病。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阳明之脉为二阳结。则为消。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一阳发病。
少气嗽泄。
三焦之脉不利。乃上为咳。下为泄利。
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阴俱寒。结气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举。
脾肺肝脉为病。
二阴一阳。胀满善气。
心肾胆脉俱逆。故下虚上盛为病。
二阳一阴。病发风厥。
肝胆心主之脉变病。
结阳肢肿。
诸阳脉不行。阴府留结成热。为四肢肿满。
结阴便血。
阴气内结。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则下血也。
荣虚卫寒。病乃肉苛。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虚则气实。肌肉不仁。致乃 重。肾虚。风寒湿客之。则节挛腰痛。如人身寒。汤火
浓衣不能热。是肾脂枯不长。虚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胀而泄。热气居上。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
涩。蕴热怫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
经云。风寒湿合疾为行痹。独阳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在血脉之中。乃周于身为
周痹。
小腹上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为胞痹。如多饮不得溲。时胀痛飧泄。
食不消。或气喘者。为肠痹。阳气多。阴气少。肌内热。上如鼠行。 然而闷为热痹。阳气
少。阴气多。与病相益为寒痹。湿胜则痹多汗。筋挛节痛不可行为筋痹。
骨痛不可举而酸疼者为骨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则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肝。痹者。夜卧则惊。数小便。肾痹则善胀。行踵不前。头不举。

痹者。四肢怠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