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丸,吐出顽痰立苏。如未,
再服。如至死者,心头犹热,灌药不下,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下咽无有 不活。如小儿惊热,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大小加减。一法用雄黄丸三粒,
醋磨化,灌之尤妙。其痰即瘥。
宝鉴碧玉散
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痹、重舌、木舌、肿胀,皆可服。
青黛 盆硝 蒲黄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吹入咽喉内,细细咽下。若作丸,用砂糖为丸。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宝鉴开关散
治喉风气息不通。
白僵蚕(炒、去丝嘴) 枯白矾(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水调下,细细服之。
瓜蒂散
(见第四十八)
宝鉴备急如圣散
治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细研) 藜芦 白矾(飞) 猪牙皂角(去皮弦)
上等分,为细末。每用一豆大,鼻内 之,立效。
咽喉急备丹
青黛 芒硝 白僵蚕(各一两) 甘草(四两)
上为细末。用腊月内牛胆有黄者,盛药其中,荫四十九日,多时为妙。
宝鉴增损如圣散
治风热攻冲会厌,语声不出,咽喉妨闷肿痛。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半) 枳壳(汤浸去瓤,二钱半) 防风(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酥如枣许,搅匀,食后温服。
瑞竹罗青散
治单双乳蛾。
蒲黄(五钱) 罗青 盆硝(研,各三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细细咽之。吞不下,鸡翎蘸药,喉内扫之,立效。
烧盐散
治悬雍垂长,咽中妨闷。
烧盐、枯矾研细,各等分,和匀。以箸头点之,即消。
四七汤
(见第十七)
四味汤
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半夏(以生姜汁浸一宿、汤浸切洗) 浓朴(刮去粗皮、以生姜汁浸、炙黄) 陈橘皮(以汤浸 去白、焙,各一两) 赤 茯苓(刮去黑皮,二两)
上锉碎,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擘碎。煎六分,去滓,食远温服。
白矾散
治急喉闭。
白矾(三钱) 巴豆(二个,去壳作六瓣)
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于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立愈。
【目录】卷八【篇名】眩晕脉证第六十一属性:诸风眩晕,有火有痰。左涩死血,右大虚看。
眩者,目乍黑乍明,KT KT 不定也。晕者,头昏目旋转,岑岑欲倒也。高巅而见 动象,风性为然,故眩晕者多属诸风。(或兼见恶风、项强等证。脉应浮。宜芎 散、东垣羌活汤之类。)
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虚者。夫火性上 炎,冲于巅顶,动摇旋转,不言可知。(或兼见心烦、口燥、面赤耳鸣、嘈杂吞酸等证。脉应数。宜凉膈 散、防风通圣散之类。)胸中痰浊随气上升。头目位高而空明,清阳所注。淆浊之气,扰乱 其间。欲其不眩不晕,不可得矣。(或兼见吐痰呕饮、胸痞肠鸣等证。脉应滑。宜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滚 痰丸、玉液汤之类。)诸阳上行于头,诸脉上注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 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左手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利也。(或 兼见胁痛、喜忘、目黄、便黑等证。宜四物汤、丹皮、红花、桃仁之类。)又为枯涩,征血液之不充足也。
谓之血虚眩晕亦可。(宜四物汤。)脉必征于左者,以左心主血,肝藏血,肾主液,为血之 源耳。头以法天,诸阳之首。又云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 空虚,而眩晕时时作矣。其脉右手必大而无力,散漫空松之象也,谓之气虚眩晕亦可。脉必征于 右者,以右肺主气,脾生气,命门火为气之根耳。(宜补中益气汤、芎、归、菊花之类。)
【目录】卷八\眩晕脉证第六十一【篇名】附方属性:
芎 散
治风头眩,眼目昏痛眩晕,倦怠,心忪。
芎 前胡 白僵蚕(炒) 人参(各一两) 蔓荆子 天麻(酒浸焙) 防风(去叉,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
东垣羌活汤
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
羌活 防风 黄芩(酒洗,各一两) 柴胡(七钱) 黄连(酒煮一两) 黄柏(酒炒) 栝蒌(
酒洗,各半两) 甘草(炙,七钱) 白茯苓(五钱) 泽泻(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取清。食后或先卧,通口热服之。日二服。
凉膈散
(见第十九)
防风通圣散
(见第四十九)
上散。贾同知、崔宣武、刘庭瑞及河间者共四方。其中药品增减、分量多寡,
俱不相同。但河间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