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势 之必然者。(枯涩、虚涩血少,宜四物汤之类。)寒湿袭人,肌腠痹着,气道不利,脉安得不涩。
(滞涩之涩,宜和剂渗湿汤、百一除湿汤、三因肾着汤之类。)反胃,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随食随 吐。胃无余液,以致肠中枯燥而大便秘结,脉安得不涩。(枯涩之涩,宜六君子汤、宝鉴人参利膈 丸、统旨滋血润肠汤、滋阴清膈饮之类。)自汗者,汗时时自出也。出则液耗,是谓脱液。漏而不 止,卫气散失,四肢厥寒,是谓亡阳。阳亡液脱,脉又安得不涩。(虚涩之涩,宜十全大补汤、
济生 附汤、黄 建中汤之类。)一涩脉也,而有虚涩、滞涩、枯涩之分,是又在诊之者,自为灵通耳。
【目录】卷三\涩脉主病第二十一【篇名】附方属性:
四物汤
治肝脾肾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
胸膈作胀,胁肋疼痛等症。凡血虚诸病,以此为主治。若脾气虚而不能生血,宜 四君子。若脾气郁而血虚,宜归脾汤。若肾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当归(二钱) 白芍药(一钱) 熟地黄(三钱) 川芎(钱半)
上水煎服。
和剂渗湿汤
(见第十七)
百一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 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术(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 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三因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宝鉴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 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实(麸炒黄,各一两) 大黄 (酒湿蒸熟) 浓朴(姜制,各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统旨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炒) 生地黄(各一钱半) 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 大黄(酒 煨) 枳壳(麸炒各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滋阴清膈饮
(统旨) 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 芍药(煨) 黄柏(盐水炒)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十全大补汤
(见第十六)
济生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黄 建中汤
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黄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饧一大匙,再煎服。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饧。
【目录】卷三【篇名】弦脉主病第二十二属性: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夫饮入于胃,必阳气为之游溢输布。脏腑受其灌溉,形体赖其濡滋。若阳运之 力薄,则不能游溢输布,停留于中,而饮之诸证起矣。其脉弦者,弦为阴脉,敛束 急直,无抑扬鼓动之势,正阳运之不足也。若非有饮而见弦脉,病又当在胆与肝耳。
盖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自北而东,在肝为厥阴而阴尽,在胆为少阳而阳微。初春 之象,逗气尚少,升如一缕,有弦义焉。数则为热,弦而兼数者,病亦兼热。迟则 为寒,弦而兼迟者,病亦兼寒。弦则为饮。弦而浮,则饮停在上,名曰支饮。支者,
支分之义,不在胃而支留于心胸间也。(宜仲景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和剂倍术丸、破饮丸、六 君子汤、仲景泽泻汤、海藏五饮汤之类。)弦而沉,则饮停在下,当为悬痛。悬者,悬阁之义,不在胃,
而悬留于腹胁间也。以寒饮而留于阴分,故在内痛。(宜济生八神来复丹、三因控涎丹之类。)弦 脉不但主饮,而又主痛者,以弦寒敛束,气不舒之故耳。阳弦者,寸弦也。邪在三 阳,三阳走头,故头痛。(宜玄珠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仲景吴茱萸汤之类。)阴弦者,尺弦也。邪 在三阴,三阴走腹,故腹痛。(宜仲景小建中汤、香砂理中汤、东垣浓朴汤、仲景四逆汤之类。)
【目录】卷三\弦脉主病第二十二【篇名】附方属性:
仲景苓桂术甘汤
(见第十六)
仲景小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