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浓则成痰;寒多则为饮,热多则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结盐之义也。
弦乃阴脉,为阳不足。仲景云∶弦为阳运,正言阳之不能运也。又云∶沉潜水蓄,
支饮急弦,俱言阳气衰弱,不能营运其饮,故见此弦敛不鼓之脉耳。(宜金匮苓桂术甘汤、
小青龙汤之类。)水饮应沉,而言浮者,当在上焦。若浮而滑,则非弦敛不鼓之脉,寒当
化热,饮当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陈汤,或栀芩花粉玄明粉之类。)



<目录>卷二\浮脉主病第十六

<篇名>附方

属性:\x参 四物汤\x 治血虚。气不能与之谐,反上气喘促,自汗恶寒,面白,脉浮,按之空涩。或曾经失血者。
人参(一钱) 黄 (蜜炙、二钱) 当归(二钱) 熟地黄(二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半)
芎(八分)
上为粗末,水二盏,煎七分,温服。
\x四君子汤\x 治真气虚弱及短气、脉弱。加陈皮,名异功散;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白术 人参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x九味羌活汤\x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二分半)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细辛(四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热服取汗。陶节 云∶春夏秋感冒,
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见太阳表证,宜服此平正方也。其加减法,在人
自变通耳。
\x仲景麻黄汤\x 治伤寒太阳脉浮,头项强痛,腰脊疼,发热恶寒,身体痛,无汗而喘者。
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五钱) 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初沸,去上沫,再煎至七分,温服取汗。汗出不必服尽剂。
\x清暑益气汤\x
黄 (一钱半,汗少减五分) 苍术(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 神
曲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 葛根 青皮(去瓤)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剂之多少,临时斟酌。此东垣所制,
以治长夏土令湿胜,非独暑也。其论云∶暑湿蒸炽,人感之则四肢困倦,精神短
少,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数,大便溏频。或痢
如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或汗少,血先病而气不病也,
其脉洪缓。若血气相搏,必更加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
燥之剂治之。《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
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
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
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
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x百一十味香薷饮\x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汤泡去白)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去壳) 黄
(去芦) 干木瓜 浓朴(姜汁制、炒黑色) 炙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或冷水调下。
\x当归补血汤\x 治气血俱虚,肌热恶寒,面目赤色,烦渴引饮,脉洪大而虚,重按似
无,此脉虚血虚也。此病多有得于饥饱劳役者。
黄 (一两,炙) 当归(二钱,酒洗)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x琼玉膏\x 治吐血咳嗽。
生地(新鲜者,取汁四斤) 白茯苓(十三两) 人参(六两)
以参、苓为极细末,以地黄汁和蜜拌入。用瓶贮,纸箬包其口,用桑柴火重汤
煮三昼夜。取出水浸三日。白汤点服。
\x六味丸\x 一名地黄丸。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闭,气壅痰嗽,头目眩晕,
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腰腿痿软,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
为痰,血虚发热等证。其功不能尽述。
熟地黄(八两,酒蒸、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去骨) 白茯苓(
去皮) 泽泻(去毛,各三两)
上各另为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滚汤下。
\x八味丸\x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弱,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等证。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
\x十全大补汤\x 治气血俱虚。发热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