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白芍, 干姜, 白芷也. 表重用桂枝.
里重用官桂. 阴寒肢冷加附子. 腹痛呕逆加吴茱萸. 有汗除去麻黄加
桂枝. 气虚加人参, 白术, 除去枳桔. 妇人经痛加艾叶, 醋煎服之.
升麻葛根汤
50.升葛芍草表阳明, 下痢斑疹两收功, 麻黄太阳无汗入, 柴芩同病
少阳经.
【注】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即升麻葛根汤也. 阳明表邪不解,
或数下痢, 及斑疹不透者, 均宜主之. 若兼太阳无汗之表证, 入麻黄
.若兼少阳口苦耳聋, 寒热往来, 半表里之证, 加柴胡, 黄芩也.
二圣救苦丹
51.初起时疫温热病, 救苦汗吐下俱全, 热实百发而百中, 大黄皂角
水为丸.
【注】此丹即大黄四两, 皂角二两为末, 水为丸也. 每服三钱, 无根
水下. 弱者, 老者, 幼者, 量减服之. 此药施治于初起时疫, 传染伤
寒,温病热病, 热盛形气俱实者, 百发百中. 服后或汗, 或吐, 或下
,三法俱全, 其病立解.
温胆汤
52.伤寒病后液津干, 虚烦呕渴不成眠, 乃是竹叶石膏证, 胆经饮热
此方先, 口苦呕涎烦惊悸, 半苓橘草枳竹煎, 气虚加参渴去半, 再加
麦粉热芩连.
【注】伤寒病后燥渴虚烦, 乃竹叶石膏汤证, 非温胆汤证, 详在伤寒
要诀. 若少阳胆经饮热, 则口苦、呕烦、惊悸, 是温胆汤证也, 即半
夏,茯苓, 橘皮, 甘草, 枳实, 竹茹也. 形气俱虚, 或因汗, 吐, 下
后及气虚者, 均加人参. 渴去半夏加麦冬, 花粉, 以生津也. 有热加
黄芩, 黄连, 以清热也.
医宗金鉴 三十九卷《杂病心法要诀》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篇名>中风总括

属性:1.风从外中伤肢体, 痰火内发病心官, 体伤不仁与不用, 心病神昏
不语言. 当分中络经腑脏, 更审虚实寒热痰, 脱证撒手为脾绝, 开口
眼合是心肝, 遗尿肾绝鼾声肺, 闭证握固紧牙关, 初以通关先取嚏,
痰壅不下吐为先.
【注】风, 谓虚邪, 贼风从外而中, 伤人四肢躯体, 故名曰中风. 痰
火,谓痰火从内而发, 病人心主之官, 故名曰痰火. 体中风邪, 轻则
顽麻不仁, 重则瘫痪不用. 心病痰火, 轻则舌强难语, 重则痰壅神昏
.此证或内或外, 单病轻, 兼病重, 当细辨其中络, 中经, 中腑, 中
脏,及中经络兼中腑脏. 并细审其兼虚, 兼实, 兼寒, 兼热, 兼痰与
夫脱证, 闭证之浅深缓急而治之. 凡初中宜先用通关散取嚏, 有嚏可
治,无嚏多死. 口噤者, 用开关散, 擦牙软之. 痰涎壅盛, 用诸吐法
涌之. 若口噤不开, 汤药不能下咽者, 则将应服之药, 随引调如面茶
,含不病人口内, 用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 使气连药吹之, 其药
自能入咽. 不可用金器撬之, 恐伤齿也.
【按】中风一证, 分中血脉, 中腑, 中脏, 始自李东垣. 中血脉者,
大秦艽汤; 中腑者, 小续命汤; 中脏者, 三化汤. 然从未见有三化汤
中脏之证, 惟『金匮』书中分为四证: 曰络, 曰经, 曰腑, 曰脏, 其
说最为得当, 可为后世法. 盖口眼沸, 肌肤不仁, 邪在络也; 左右
不遂, 筋骨不用, 邪在经也; 昏不识人, 便溺阻隔, 邪在腑也; 神昏
不语, 唇缓涎出, 邪在脏也. 学者细阅诸家之论, 自知不谬云尔.



<目录>卷四\杂病心法要诀

<篇名>中风死候

属性:2.寸口脉平卒中死, 生气独绝暴脱之, 五脏几息呼吸泯, 譬如堕溺
岂能期. 脉来一息七八至, 不大不小尚能医, 大小浮昼沉夜死, 脉绝
不至死何疑. 脱证并见皆死候, 摇头上窜气长嘘, 喘汗如油痰拽锯,
肉脱筋痛发枯直.
【注】寸口脉平, 谓寸, 关, 尺脉俱平之人, 忽然卒中而死者, 皆因
中邪太甚, 闭塞九窍天真之气, 不能与人之生气相通, 则独绝于内也
.譬如堕跌溺水, 岂能预期其死耶! 脉来一息七, 八至者, 不大不小
虽困可治. 若大而无伦, 小而如纤, 浮主昼死, 沈主夜死, 不可治也
.五脏脱证, 若三脏, 四脏并见, 及摇头上窜等证, 皆死候也.
通关散 开关散 熏鼻法 解语法
3.通关星皂细荷半, 开关乌梅冰片南, 巴油纸皂烟熏鼻, 龟尿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