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者也. 下部地, 乃内踝后跟骨傍,
太溪之动脉, 足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肾者也. 下部人, 乃鱼腹上越筋
间, 箕门之动脉, 足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脾胃者也.
10. 寸口大会, 五十合经. 不满其动, 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 止还不 能. 短死岁内, 期定难生.
【注】寸口动脉, 五十一止, 合于经常不病之脉也. 若四十动一止,
一脏无气, 主四岁死. 三十动一止, 二脏无气, 主三岁死. 二十动一 止,
三脏无气, 主二岁死. 十动一止, 四脏无气, 主一岁死. 不满十 动一止,
五脏无气, 若更乍数乍疏, 止而不能即还, 则可期短死, 一 岁之内,
必难生也.
11.五脏本脉, 各有所管, 心浮大散, 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 肾沉滑
软, 从容而和, 脾中迟缓.
【注】上言五脏各有所管之本脉, 必皆不大不小, 从容而和, 始为五
脏不病之脉也.
12.四时平脉, 缓而和匀 , 春弦夏洪, 秋毛冬沉.
【注】此言四时各有应见之平脉, 必皆不疾不徐, 缓而和匀, 始为四 时不病之脉也.
13.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
【注】外因六气 -- -- 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 脉必洪大紧
数, j长滑实而太过矣. 内因七情 -- --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
惊之伤, 脉必虚微细弱, 短涩濡芤而不及矣.
14.饮食劳倦, 诊在右关, 有力为实, 无力虚看.
【注】凡病外不因六气, 内不因七情, 为不内外因, 内伤饮食劳倦也
.饮食伤胃, 劳倦伤脾, 故诊在右关. 饮食伤形为有余, 故右关脉有
力. 劳倦伤气为不足, 故右关脉无力也. 三因百病之脉, 不论阴, 阳
,浮, 沉, 迟, 数, 滑, 涩, 大, 小, 凡有力皆为实, 无力皆为虚.
经曰: 诸阳脉按之不鼓, 诸阴脉按之鼓甚. 此之谓欤! 15. 凡诊病脉,
平旦为准, 虚静宁神, 调息细审.
【注】经曰: 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又曰: 诊脉有道, 虚静为
宝. 言无思无虑, 以虚静其心, 惟神凝于指下也. 调息细审者,
言医 家调匀自己气息, 精细审察也.
16. 一呼一吸, 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 平和之则. 五至无??, 闰以太
息. 三至为迟, 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 数则热证. 转迟转冷, 转数转
热.
【注】医者调匀气息, 一呼脉再至, 一吸脉再至, 呼吸定息, 脉来四
至, 乃和平之准则也. 然何以五至无?? 乎? 人之气息, 时长时短,
凡鼓三息, 必有一息之长, 鼓五息, 又有一息之长, 名为太息; 如三
岁一闰, 五岁再闰也. 言脉必以四至为平, 五至便为太过; 惟正当太
息之时, 始曰无??. 此息之长, 非脉之急也; 若非太息, 正合四至也
.至于性急之人, 五至为平脉, 不拘太息之例, 盖性急脉亦急也. 若
一息而脉三至, 即为迟慢而不及矣; 迟主冷病. 若一息而脉遂六至,
即为急数而太过矣, 数主热病. 若一息仅得二至, 甚而一至, 则转迟
而转冷矣. 若一息七至, 甚而八至, 九至, 则转数而转热矣. 一至,
二至, 八至, 九至, 皆死脉也.
17.迟数既明, 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 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 内因于
人. 天有阴阳, 风雨晦明. 人喜忧怒, 思悲恐惊.
【注】浮脉法天, 候表之疾, 即外因也. 沉脉法地, 候里之病, 即内
因也. 外因者, 天之六气 : 风 ( 风淫末疾 ), 寒 ( 寒淫阴疾 ),
暑( 暑淫心疾 ), 湿 ( 湿淫腹疾 ), 燥 ( 燥淫涸疾 ), 火 ( 火淫
阳疾 ) 是也. 内因者, 人之七情: 喜伤心, 怒伤肝, 忧思伤脾, 悲
伤肺, 恐伤肾, 惊伤心也.
18. 浮沉巳辨, 滑涩当明. 涩为血滞, 滑为气壅.
【注】此上六脉, 为诸脉之提纲. 以浮沉统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 以
迟数统诸三至, 六至之至数也, 以滑涩统诸滑流涩滞之形状也. 脉像
虽多, 然不属部位, 则属至数, 不属至数, 则属形状, 总不外此六脉
, 故为诸脉之提纲也.
19. 浮脉皮脉, 沉脉筋骨, 肌肉候中, 部位统属.
【注】皮脉取之而得者, 谓之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