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谓凡病呕者不可用, 恐甜助呕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炙甘草汤

属性: 治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者. 又治肺痿, 咳吐多, 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 ( 炙 ) 四两 生姜 ( 切 ) 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
子仁半升 大枣 ( 擘 ) 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
,右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 取三升, 去滓, 纳胶,
烊消尽, 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仲景于脉弱阴弱者, 用芍药以益阴, 阳虚者, 用桂
枝以通阳, 甚则加人参以生脉, 未有用地黄, 麦冬者. 岂以伤寒之法
义重扶阳乎? 抑阴无骤补之法欤? 此以心虚脉结代, 用生地黄为君,
麦冬为臣, 峻补真阴, 开后学滋阴之路也. 地黄, 麦冬, 味虽甘而气
则寒, 非发陈, 蕃莠之品, 必得人参, 桂枝以通阳脉, 生姜, 大枣以
和卫营, 阿胶补血, 酸枣安神, 甘草之缓, 不使速下, 清酒之猛捷于
上行, 内外调和, 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 只取三升者,
久煎之则气不峻, 此虚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黄, 麦冬得酒最良. 此证
当用酸枣仁, 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无真阿胶, 以龟板胶代之. 桂枝
人参, 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太阳外证未解,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
痢, 痢下不止, 表里不解, 脉微弱, 心下痞硬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证, 医反下之, 痢遂不止, 其脉促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
主之.



<目录>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篇名>桂枝人参汤 

属性: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水九升, 先
煮四味, 取五升, 纳桂更煮三升, 日再服, 夜一服.



<目录>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 ( 炙 ) 二两, 而水八升, 先
煮葛根, 减二升; 纳诸药, 煮二升, 分温再服.
【集注】柯琴曰: 外热不除, 是表不解, 下痢不止, 是里不解, 病因
则同. 一以微弱之脉而心下痞硬, 是脉不足而证有余: 一以脉促而喘
,反汗自出, 是脉有余而证不足, 表里虚实, 当从脉而辨证矣. 弱脉
见于数下后, 则痞硬为虚. 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 止痢消痞硬, 又加
桂枝以解表. 先煮四味后纳桂枝, 和中之力饶, 而解肌之气锐, 是于
两解中寓权宜法也. 桂枝证脉本缓, 误下后而反促, 阳气重, 可知邪
束于表, 阳扰于内. 故喘而汗出, 痢遂不止者, 是暴注下迫, 属于热
也.故君气清质轻之葛根, 以解肌而止痢; 佐苦寒清肃之芩连, 以止
汗而除喘; 又加甘草以和中. 先煮葛根后纳诸药, 解肌之力缓, 而清
中之气锐, 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 又曰: 上条脉证是阳虚, 虽协热
于外, 而里则虚寒; 下条脉证是阳盛, 虽下痢不止, 而表里俱实. 同
一协热痢, 同是表里不解, 而寒热虚实攻补不同. 前方理中加桂枝,
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 后方泻心加葛根, 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 不名
理中泻心者, 总为表未解故耳. 补中亦能解表, 凉中亦能散表, 补中
亦能散痞, 凉中亦能止痢. 仲景制两解方, 神化如此.



<目录>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

<篇名>白虎汤

属性: 治阳明证, 汗出渴欲饮水, 脉洪大浮滑, 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 ( 碎, 绵裹 ) 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 阳明邪从热化, 故不恶寒而恶热; 热蒸外越, 故热
汗自出; 热烁胃中, 故渴欲饮水; 邪盛而实, 故脉滑, 然犹在经, 故
兼浮也. 盖阳明属胃, 外主肌肉, 虽有大热而未成实, 终非苦寒之味
所能治也.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 寒能胜胃火, 寒性沉降, 辛能走
外,两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 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
以为臣. 用甘草, 粳米调和于中宫, 且能土中泻火, 作甘稼穑, 寒剂
得之缓其寒, 苦药得之平其苦, 使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