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也。悬饮者,饮后水流在□下,不上不下,悬结
不散,唾引痛,即今之□下有水气,停饮□痛病也。溢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支饮者,饮后水
停于胸,逆根据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
【集注】
赵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海,塞其川则洪水泛溢,而人之
饮水亦若是。『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
肺气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而为病也。
程林曰『内经』云:土郁之发,饮发于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温利之异

李□曰: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
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尽化痰饮,故不复外充形体,而反下走肠间也。饮水流
溢者,水多气逆也,其流于□下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者,则为溢饮;悬者悬于
一处,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结而上附心肺者,则为支饮,支饮者,如水之有派,木之
有枝,附近于藏而不正中也。逆倚息不得卧者,上迫肺也。
@@@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
重。水在肝,□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按】
心下悸之「心」字,当是「脐」字,必传写之□。
【注】
四饮之水,或留膈间,或留肠间,或留□下,或留肢体,或留胸中,然不能尽水之为
病也。故又发明水之在心者,心下坚□,短气而悸,不欲饮水也;水之在肺者,吐涎
沫,渴欲饮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气身重也;水之在肝者,□下支满,嚏而痛也;水
之在肾者,脐下悸也。医者以此触类而通之,则水之病,自无遁情矣。
@@@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
支饮胸满之「胸」字,当是「腹」字,若是胸字,无用承气汤之理,是传写之□。
【注】
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汤。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用厚朴
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
【集注】
尤怡曰: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汤同,设
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目录>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篇名>厚朴大黄汤方

属性: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
心下有痰饮,胸□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出其证,以明其治也。心下有痰饮,谓痰饮之水流在膈间,故胸□支满;
支满则阻碍阳气,不得上通于头目,故目眩也。主以苓桂术甘汤者,利水而通阳气也

【集注】
李□曰:胸□支满,痰饮停滞于中也;目眩,阻遏阳气不上升也。茯苓淡渗以利水饮
,桂枝宣导以行阳气,白术去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同为补土制水之剂。



<目录>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篇名>苓桂术甘汤方

属性:(见上)
@@@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圆主之。
【注】
此又承上条互详其证,以别其治也。心下有痰饮,喉间有漉漉声,肠间有水气,肠中
有沥沥声者,用苓桂术甘汤,即温药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满,则水结实矣,口舌干燥
,则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前后分攻水结,水结开豁,则腹满可
除。水化津生,则口燥可滋。小服而频,示缓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
津液渴者,乃饮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药力耳!
【集注】
李□曰:腹满,水聚于胃也。肠间有水气,则湿渍中焦,津液不为灌溉,故口舌干燥
。前云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即痰饮也。



<目录>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篇名>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属性: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
芒硝半两。
【集解】
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
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