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得名者也。此辨脉之大概也。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则进乎法矣。今以浮、
沉、迟、数、滑、涩,六脉别之以为纲;以大、小、虚、实,诸脉辨之以为目,务使
阴阳标本,虚实寒热,心中有据,指下无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证处方,自无错谬矣

@@@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
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注】
此以脉之阴阳,辨病之阴阳生死法也。浮、大、数、动、滑,五者,比之诸脉为有余
,阳道有余,故曰阳也。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诸脉为不及,阴道不及,
故曰阴也。阴病,谓阴寒病也。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
、滑类也。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死难必也。阴病若得阳脉,犹冬尽春生,万物虽
未即生,然日进生机,故曰生也。阳病,谓阳热病也。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
脉即沉、涩、弱、弦、微类也。以阳病得阳脉,证脉相应,生可卜也;阳病若得阴脉
,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日趋死候,故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
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者,通藏府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
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盛也。故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
@@@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
则结,此皆病脉。
【注】
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
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按】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当是衍
文。
【注】
脉来至数不乖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乃一藏无气,求他藏以代续之
故也。凡病得此代脉者,必为难治,盖以促结之止,如急行而蹶,虽然中止,即能自
还,非代脉之止可比也。
@@@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
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
「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注】
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
发热也。尺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
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
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搏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由三焦之阳气伤,则
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
摇,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
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
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
足以和之使降,则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
惟恐人将弦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
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
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
常,言左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紧为寒邪方盛,直细中有转动急疾之意,故谓如转索也。张锡驹曰:弦紧之
分,在移与不移耳!
@@@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