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复,正气结于藏,邪气浮于外故也。脉虽数促,不可下也,若误下之,则邪热乘虚
入里,必烦利不止也。
@@@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注】
脉浮大,此为表实之脉,应发其汗,若医误以大为里实,而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大与脉浮而大,差别盛实,纯在表也,虽有里证,仍宜从表发汗,下之
则为大逆。
@@@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
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
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注】
动气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则肺先虚,津液内竭,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
左,肝失治矣。下之则肝气益急,故食不下,腹内拘急,动气更剧,表实未减,里虚
益甚,故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也。动气在上,心失治矣。下之则阴液益伤,心火更甚
,故掌心握热,烦热汗出,欲得水浇,即有身上浮冷,亦火盛格阴使然也。动气在下
,肾失治矣。下之则寒虚内甚,而腹胀满,故卒起头眩,心下痞满,食则下利清谷也

【集注】
程应旄曰:动气误下,是为犯藏,左右上下,随其经气而致逆,故禁同汗例。
@@@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注】
咽中闭塞,燥干肿痛者,少阴阳邪也,宜下之。今不燥干,不肿痛者,少阴阴邪也,
不可下,下之则阳愈衰,阴愈盛,故曰上轻下重也。水浆不入,卧欲蜷,身急痛,下
利日数十行,中外阳虚也。
【集注】
张璐曰:言初病咽干闭塞,以其人少阴之真阳素亏,故汗下俱禁,若下之,则少阴虚
寒,诸证蜂起矣。
程应旄曰:肾邪上逆,故有咽中闭塞之证,下之阳气益虚,阴气益甚,故有上轻下重
等证。
13
诸外实者,不可上,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注】
诸外实者,里必虚,即有不大便,无所苦之里,亦不可下。若下之,外发之热虽微,
内虚之寒则盛。若无脉而厥,当脐握热始暖,亦寒之甚也。
【集注】
方有执曰:诸外实,指一切之邪在表而言也。发微热,邪入里也。无脉,阳内陷也。
程知曰:下之则表邪内陷,外不热而内发微热也。其亡脉而厥者,则寒气内深,惟当
脐一握热耳。
@@@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注】
此重出,以申叮咛告戒之意。
【集注】
程应旄曰:未解较不解稍异,势虽欲下,仍须俟之。
@@@
病欲吐者,不可下。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注】
欲吐者,邪在膈上,可吐之证也。呕多者,邪在少阳,可和之证也。虽具里证,戒人
不可先攻下也。
@@@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
【注】
阳病里热多者,宜乎下;表热多者,宜乎汗。若表里热多,当两解也。若单下之,表
不解则里虚,表热内陷,因作□也。
【集注】
张璐曰:阳热证多,即有阳明证见,亦属经证,不可下也。不当下而误下之,则阳邪
乘虚内陷,不作结胸,则为痞□也。
程应旄曰:阳病,谓表里热俱多,下之则胃中水竭。其□也,非转属阳明之□也。
@@@
无阳,阴强大,便□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注】
亡阳阴盛,燥而无热,虽大便□者,此乃不大便无所苦之□也,下之则中寒犹盛,故
必利清谷腹满矣。
【集注】
成无己曰: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多者,寒多也。大便□,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
寒内甚,故清谷腹满。
方有执曰:阴,以寒言。强,犹言多也。清谷,阴不能化也。腹满阴寒,凝滞而内胀
也。
@@@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
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注】
伤寒发热,头痛背强,微汗出,若不恶寒,非温病即邪传阳明也。若误发汗,不成风
温,外热如灼,必成阳明,热甚神昏不识人也。以火熏、温针劫之,火气入里,壅塞
于胸则喘,于腹则满也。火伤卫分津液,则不得小便,火伤荣分血脉,则必作衄也。
若下之,则中气伤,故气短;津液伤,故小便难也。
【集注】
程应旄曰:此证近于温,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