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N如
结,皆太阳痉也。身以前属阳明,头面动摇,口噤齿^,缺盆纽痛,脚挛急,皆阳明
痉也。身之侧属少阳,口眼沸埃手足牵引,两□拘急,半身不遂,皆少阳痉也。至
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
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未尝非少阴痉也。睾丸上升,宗筋下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
,膝胫拘急者,未尝非厥阴痉也。大抵痉以状名,而痉因筋急,故凡六经筋病,皆得
以痉称之。其因于风寒者,必发热恶寒而无汗,其脉浮紧,其状身强直口噤,即经所
云:诸病强直,皆属于风者也。其势劲急,故名曰刚痉。其因于风湿者,发热汗出,
不恶寒,其脉浮缓,其状项强几几,而身不强直,即经所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者
也。其势濡弱,故名曰柔痉。若夫因误汗亡阳,津竭无以养筋而致痉者,即本论所云
:太阳病,发汗太多而成痉,又非因湿因风,而却因燥者也。盖痉之始,本非正病,
多杂于他病之中,如妇人之脱血,跌扑之破伤,俱能致痉。今见患此者,悉指为风,
殊非确论。学者当于证中审察风、寒、湿、燥、内外、虚实之因,分别施治,庶不致
误,慎勿概指为风也。
@@@
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按】
「伤寒所致」四字,甚无所谓,衍文也。
【注】
伤寒,太阳经中之一病,非谓太阳经惟病伤寒也。盖以六气外感之邪,人中伤之者,
未有不由太阳之表而入者也。痉,风邪也。湿,湿邪也。,暑邪也。夫风寒暑湿之
病,固皆统属太阳,然痉、湿、⑷种,虽与伤寒形证相似,但其为病传变不同,故
曰:宜应别论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痉、湿、⑷者,皆风寒之变证。既成变证,则当别为立论。然自风寒变
来,本属太阳,犹有风寒涉似之疑,须当并为辨论。
@@@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
【注】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
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
、口噤、反张、拘强之证,故名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阴邪逆
于阴也。独头面摇,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言忽然唇口
□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阳之脉挟背,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
纵弛也。然刚、柔二痉,则各见证之一偏,惟风寒俱有而致证者,则具见也。
郑重光曰:此总论痉之经俞皆病,气血并伤,而为强急反张之证也。风湿俱有,故为
痉之具证也。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注】
太阳病发热,脉当浮大,脉若沉细,兼少阴也。今发热脉沉细,而名曰痉者,何也?
以其已病痉证,而得沉细脉,不可名太阳、少阴伤寒之脉,当名太阳风湿痉病之脉也
。因风邪郁于阳,故病发热也。湿邪凝于阴,故脉沉细也。此承上条痉病得沉细脉之
义,非谓太阳病发热,脉沉细,即名之曰痉病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太阳未除也。沉,寒也。细,湿也。
程知曰:脉沉细,法宜救里,而痉又为燥热之病,故『金匮』谓难治。谓未可轻同于
太阳发热脉反沉之例也。
张璐曰:发热脉当浮数,而反沉细,知邪风为湿气所着,所以身虽发热,而脉不能浮
数,是阳证见阴脉,故『金匮』指为难治也。
程应旄曰:痉病有同有独,固以其独者名之矣。然脉在太阳,更有独而无同,以头面
摇,口噤背反张之证,合沉细之脉,虽有太阳发热等证,不致为伤寒所溷,乃可定其
名曰痉也。
@@@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刚痉证应恶寒,非反也。
【注】
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
;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此详申上二条痉病虚实,非谓太阳病,发
热无汗,恶寒;汗出不恶寒,即名之曰刚、柔痉病之证也。
【集注】
程知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为伤风;发热,
汗出,不恶寒,为温热。以证有颈项强急,甚则反张,故不谓之风寒、温热病,而谓
之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