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君) 山药(臣) 萸肉(佐) 枸杞(佐) 甘草(使) 茯苓(使)
\x右归饮\x
熟地(君) 山药(臣) 萸肉(佐) 甘草(使) 枸杞(佐) 杜仲(佐) 肉桂(使)
附子(制臣)
上二方。熟地自四五钱可用至一二两。随轻重用之。如畏酸者去萸肉。相火盛者去枸杞。如
不宜渗泄者。去茯苓。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海藏云。伤寒呃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吃逆喉中阴不济。(阴消将
尽。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纳也。是为阳极。)便软唯宜用泻心。(脉微将尽者。不宜下。宜
服泻心。以养阴退阳。凉膈散去硝黄亦可。)便硬尤宜大承气。(或兼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
冒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二药神任务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有一种壮实之人。守不服
药之说。五六日后。大去燥矢而吃逆者。(其哕必缓。 其脉亦不甚数。)此热伏肠胃。郁不
得发。及下窍得通。则上窍亦透。冲动肺阴而哕也。譬如炉底壅塞。火焰不光。迨一
透达。而炎炎上行矣。治法不宜纯用寒凉。寒凉则抑遏其火。且肺胃之气。渐向衰惫。奚能禁此
猛剂。亦不宜大补。大补则热邪方盛。势必邪正纠缠。发为胀满痞塞之病。宜以人参茯苓生白术(
若初起脉不虚者。参术亦可缓用)生甘草当归芍药(酒炒) 黄芩黄连(俱酒炒) 栀子丹皮知
母橘红与之。(实者加石膏。往来寒热加柴胡。)三四剂后。加熟地五六七钱。(白虎看强弱用)
阴汁一充。汗自涌出肌表而愈矣。(此症有小心过甚。初用上方一二剂。或身见微汗。或大便略
行。即改养阴滋润之药。其人虽愈。期年之间。必愦愦如痴。此乃邪热伏于心胃。不得透出故
也。医者宜慎之。)大吐大下。复极发汗。胃中虚冷。阳气拂郁于表。医与之水。虚寒相搏。凶
致呕哕者。吴茱萸汤理中汤。脉虚软。四肢倦怠。食少。或久病过服克伐之药。致吃逆者。属中
虚。六君子加减。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面时赤吃逆者。属阴火。都气丸主之。内已伏阴。阴气
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丙火既病。丁火又消。所以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
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欲去盖覆。病患独觉。他人按之。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
即无根之火也。用理中汤。加丁香以温其胃。其火自下。又有其气自脐下直冲于咽嗌间吃逆者。
此阴症也。其病不在胃也。用加味附子汤。急温其下。真阳一回。火降吃逆自止。
\x泻心汤\x
大黄(君) 黄连(臣) 黄芩(佐)
此金匮方也。仲阳方止用黄连一味。
\x都气丸\x
熟地(君) 山药(臣) 五味(使) 萸肉(佐) 丹皮(佐) 茯苓(臣)
泽泻(佐)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有声曰呕。无声曰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成无已云。呕有责为热者。责为寒者。有停饮者。
有胃脘痈脓者。(仲景云不必治。脓尽自愈。)至于吐家。则悉言虚冷也。凡伤寒邪渐入里。胃
气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则呕。(症属半表半里。)治法一二日内宜宣剂以去其壅。方书所谓天
分。(肺)气分(胃)。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是也。然是疾之作。必上焦火盛。炙其津液。结成痰涎。凝于
胃口。故又宜导痰降火。生姜半夏橘红茯苓浓朴连翘栀子黄芩天花粉知母(不渴者去知母。以润剂
宜禁也。)竹茹枇杷叶主之。(如心烦加姜炒黄连。如心下痞更加枳实。如口苦胁满脉弦加柴胡
。)三四日邪气渐深。痰愈凝结。宜苦寒以折之。芩连二陈汤。加浓朴天花粉黄柏滑石芦根汁竹沥
姜汁主之。如不止。辛以散之。芩连二陈汤。加干姜钱许。生姜四钱。又不止。重以缒之。用金
银煎上药。或上药加入金银箔五七叶。甚者更加寒水石赤石脂。凡呕不止。挟虚者。旋复代赭石
汤妙。不虚者。旋复花一味煎汤。调下代赭石一二钱。如初起即呕逆清水饮食者。着寒伤胃也。
人参养胃汤。(实者去人参) 如潮热。内实不大便。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
汤下之。(仲景云。呕家不可下。然金匮方有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盖饮呕者。其症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愦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
当逆而折之。无速于大黄也。然亦须慎。)先呕却渴者。猪苓汤。先渴却呕者。宜治膈间之水。
大半夏汤。如初起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太阴也。理中汤加二陈生姜藿香主
之。饮食入口即吐。心下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