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加生姜三片。或加柴胡青皮枳实炙甘草。
\x犀角地黄汤\x
治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之甚。血在上焦。此方主之。
犀角(使) 大黄(君) 生地(臣) 黄芩(佐) 黄连(佐)
\x又方\x
犀角(使) 生地(君) 白芍(臣) 丹皮(佐)
上方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热多者加黄芩。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无热也。不用黄
芩。升麻与犀角。性味主治不同。以升麻代之者。以其能引入阳明也。但蓄血症不得以升麻代之
耳。此方并治疮疹火盛。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伤寒邪传里(里字当作胃腑看)则渴。故渴为阳明本病。昔人用黄连滑石花粉葛根及白虎
。(无汗。则虽渴忌与白虎。)加人参清之。甚者大柴胡承气下之是也。若夫肾虚火不归经。渴
饮冷水者。为十全大补八味之症。(此症亦有水亏不能配火。而火乘于上者。当从六味左归。以
滋其阴。而火自降矣。)又有阴虚烦躁而渴者。不能饮水也。宜冷服四逆汤。(此等症。最易混
入白虎症去。一或误投。死生立判。临症时当细心体认。)又有伤寒食少而渴者。当以和胃之药
主之。白术茯苓是也。如用凉药。胃愈损矣。(四君或补中。然必合生脉。其效乃捷。)
又有得之劳倦内伤者。乃脾胃元气大虚而渴也。舌虽干烦。以阳药为主。四君重加炙 。更
佐以归杞熟
地五味。有守服至二三十剂大汗而解者。(此非医家真知。病家笃信。焉能取效。)此皆不得以阳
明正治治。(有一等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者。渴欲引饮。但饮水
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若此。盖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则以水见水。正其
所恶也。如面红烦躁者。理中汤送八味丸。或用附子理中加麦冬五味亦效。又有一等口欲饮水。
但饮下少顷即吐。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症。仲景以白通
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此二症俱系阴症。但一属太阴。一属
少阴。不得混看。)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胃中热甚。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昏而言语谬妄也。宜白虎解毒及承气等剂。看微甚用
之。然必大便秘。小便涩。脉洪数有力者方可。(东庄治一人感症。六七日不解。热甚胸满不大
便。发狂谵语。用熟地八钱。生地麦冬白芍各二钱。黄芩钱半。黄连枳实浓朴各八分。茯苓知母
各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竹叶三十片。煎成入芦根汁小半钟。又方用熟地八钱。
生地麦冬各二钱。花粉枳实黄芩黄连知母各一钱。石膏八钱。栝蒌霜玄明粉各钱半。姜三片。竹
叶三十片。此用白虎承气之准的也。)若其人手足逆冷。脉微细。或洪大而数。按之无力者。乃神
不守舍。语言失次耳。须用参 归术等。甚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加人参。(败症
往往有此。若误投解毒等剂。立毙。)有已出汗身和而有妄者。此是汗后津液不和。乃非阳非阴
者。慎不可下。宜小柴胡和建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分明不爽)有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
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郑声。宜六君子汤。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半钱。(
究竟不如六君加归芍为稳)
\x附子汤\x
附子(臣) 人参(君) 茯苓(佐) 白术(臣) 白芍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建中汤\x
肉桂(佐) 白芍(君) 甘草(臣) 生姜(使) 大枣(引)
上方宜加胶饴。乃合建脾土义。否则无以异于桂枝矣。
\x六君子汤\x
陈皮(佐) 半夏(臣) 人参(君) 茯苓(佐) 白术(臣) 甘草(使)
\x温胆汤\x
竹茹(君) 枳实(佐) 陈皮(佐) 半夏(臣) 茯苓(臣) 甘草(使)
上方加生姜。



<目录>卷七\西塘感症(中)

<篇名>感症变病

属性: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泻。俗言漏底伤寒是也。有协热。有协寒。俱宜详辨。原病式曰。
泻白为寒。青黄
红黑皆为热。大抵泻利完谷不化。色不变。有如 溏。或吐利腥臭。小便澄彻清冷。口无燥渴。
其脉或沉细。或微迟无力。或身虽热手足逆冷。恶寒蜷卧(蜷卧。身弯不能直睡也。)此为寒也
。凡热症则口中燥渴。(若渴而不燥。则亦有协寒者。勿泥看)。小便黄赤。或涩而不利。或所
下如垢腻之状。其脉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