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藏精之人,肾
中阳
气不鼓,津液不得上升,故枯燥外见。才用附子助阳,则阴精上交于阳位,如釜底加薪,则
釜中之气水上腾,而润泽有立至者。数语亦有至理,惟于温病不能无弊。盖阴凝之枯燥,与
阴竭之枯燥,霄壤悬殊,万一误投,死生立判,不可不细审也!



<目录>卷下

<篇名>柯氏《伤寒论翼》辨

属性:柯氏云∶仲景之书,撰同《素问》。《皮部论》云∶阳主外,阴主内。故仲景以三阳主
外,
三阴主内。又曰∶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故仲景又以阳明主内。少阴亦有反
发热者,故仲景于表剂中用附子,是因其渗也。又曰∶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其入于经也
,从
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故仲景制麻黄附子汤,治发热,脉沉,无里症者,是
从阳部注经之意也;制附子汤,治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是从阴内注于骨
之义也。按《内经》所谓阳主外,阴主内者,是言阳明之阳,以阳明为阳之阖,故出则从阳

主外,入则从阴而主内也。所谓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外,以渗于内者,是言少阳之阳,以
少阳为枢为机之地,故在阳者其用反从阴而主内,在阴者其用反从阳而主出,以渗于内。渗
于内,如便液之属,盖从内出外之意也。少
阴亦枢机之地,故其入者反从阳而注于经,其出者反从阴内注于骨也。此《皮部论》之义,
柯氏似此援引,未尽的确。
柯氏援地理兵法,喻病邪之浅深,方药之大小,可谓深切着明。而于兵法又多精义,非
好为夸大者可比。张千秋口陈乌桓兵事,了如指掌,非达识经事,不能如此。
柯氏因阴阳十脉,而立对待正看六法,曲尽其变,几无遁形矣。
太阳膀胱之经,起于足小趾,循股上行,至头,为三阳之表。而寒邪伤人,多自表入,
故太
阳得先受邪,有头项强痛、背疼等症。而柯氏云∶心为太阳,故得外统一身之气血,内行脏
腑之经隧;若膀胱位列下焦,为州都之官,所藏津液,必待上焦之气化而后出,何能外司营
卫,为诸阳主气哉?又曰∶伤寒最多心病,以心当太阳之位也。心为君主,寒为阴邪,君火
不足,寒气得以伤之,所以名为大病。按少阴心经,起于手小指,循臂上行,入缺盆,注心
中。今伤寒初病,不闻有是经所生症者,而邪入心经,变不复见头项强痛等症。夫心以为太
阳之位,则不应无太阳之症,以心为一身之主,不得易膀胱之位;况仲景所谓太阳者,只就
经脉而言,自表邪传经入里,热结膀胱,乃始及于腑。柯氏但知其位卑在下,不得为都会之
地,而不思其经络所过,实为一身之表邪!徇尊卑之名,忘经野之实,亦何取焉?且伤寒虽曰
大病,未必便是死症。若寒邪犯心,水来克火之说,自是寒邪直入心脏之病,而非大概伤寒
在表之病矣。必如其说,则伤寒之病,十无一生,虽救疗之不及,而何有延至十数日之久哉

且以心当太阳之位,则太阳随经入里之邪,将直犯君主,而何以仍归膀胱,为小便不利,为
结血不行?炫新说而变旧章,智者之过也,道其不明矣夫!
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处大肠、小肠交接之间,即阑门也。阑门者,泌别水谷之处,气
通命
门。人之水谷入胃,以次传入小肠,斯时虽已熟腐,而清浊犹未分也;至于阑门,而得命门
之火,薰蒸分布,于是水液渗入膀胱,糟粕下入大肠。入大肠者,以渐而下;入膀胱者,满
而后泻。柯氏乃谓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能入而不能出,必待太阳气化,而溺始出。非也。
果尔,则胞中之水,其渗已多,而犹未溺之时,更于何处可蓄耶?且《内经》所谓气化则能
出者,亦非太阳之气化,乃肺经之气化也。肺经之气化,则膀胱之气亦化,满而后出,虚而
复受;不然,虽满不能出也。是以膀胱虽主津液,而非命门之火蒸之,则不能入;非肺金之
气化,则不能出。不入,则溏泻之病生;不出,则癃闭之病作矣。



<目录>卷下

<篇名>宣明人参白术散方论

属性:宣明人参白术散,治遍身燥湿相搏,玄府致密,遂致忪悸,发渴,饮食减少,不为肌肤
。方
以人参、甘草,甘以益虚也;生地黄润以滋燥;石膏、黄芩、滑石,寒以除热也;白术、茯
苓,燥以除湿也。而意特在湿热,故白术、滑石、石膏数独多焉。其用参、地、甘草者,热
积则真气消,湿聚则坚燥生也。尤妙在薄荷、藿香以行表气,缩砂仁以行里气,表里气通,
而后温可行,热可去,此画龙点睛法也。白术汤方论,与此略同,学人宜究心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