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卷中

<篇名>饮证类伤寒

属性: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云云。按此非伤寒症,乃属饮家也。《金匮》云
;膈
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义。又云∶其人振
振身 动者,必有伏饮。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是也。成氏以为里虚气逆,与
此药和经、益阳、散气,恐未切当。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
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寒,谓寒饮,非寒邪也。此亦痰饮类伤寒症。《活人书》云∶痰饮之
为病,能令人增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



<目录>卷中

<篇名>简误

属性: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疑是汗少则热愈,汗多则便难。太阳篇云∶脉阳微而汗出少
者,
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为亦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
津液,大便因硬也。成氏谓汗少则邪热不尽,又走其津液者,非。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
者,
与麻黄汤。谓脉但浮而不细,嗜卧者,邪犹在外,宜麻黄汤;脉浮细,不嗜卧,而胸满、胁
痛者,邪又在少阳,宜小柴胡汤。非外已解,而又和之、发之之谓也。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
微除
,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按“麻黄汤
主之”句,当在“此当发其汗”下。谓服麻黄汤已,病虽未除,而又发烦,目瞑;剧者,阳
邪上盛,必将衄血而后解。非既衄血,而又以麻黄汤发之也。然亦须审微、甚而处之。若其
欲衄而血不流,虽衄而邪不解者,则仍宜发汗。仲景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是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按阳明篇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
烦,
背微恶寒者,白虎汤主之。厥阴篇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审此,本
文当作里有热,表有寒;表寒即手足厥、背恶寒之谓。盖传写之误,不必曲为之解也。
症象阳旦一条,盖即前条之意,而设为问答,中间语意殊无伦次,岂后人之文耶?昔人
读《考工记》,谓不类于周官。余于此条亦云。
下利清谷,汗出,必胀满者,伤其阳而气不行。成氏谓亡津液者,非也。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当作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
物白散。旧本必有误也。既已寒实,何可更用栝蒌、黄连寒药耶?



<目录>卷中

<篇名>伤寒杂论

属性: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者,阳邪痹于阳而不散也,故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其痹。
阳邪被抑而未服者,仍当从阳因而去之。此桂枝汤去芍药之意。
病在阳而反下之,邪气被抑而未复,正气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
者,
则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药汤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则并以苦寒清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是
也。
余寇未平,复合为乱;余邪未净,复集为病。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是也。
大下之下之后,复发汗三条,均是汗、下之后。然小便不利者,伤其阴也;振寒脉微细
者,
阴阳俱伤也;昼日烦躁不得卧者,伤阳而不伤阴也。于此见病变之不同。发汗则动经者,无
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也。余谓此条为饮症者,未必谬也。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者,是动其经气也。但阳脉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脉微者,
下之而解,逐坚攻瑕之法。
喘而汗出,有阳气虚脱者,亦有热气内迫者。太阳病下之,下利,脉促,喘而汗出,葛
根黄连黄芩汤主之是也。
利水、逐血,为热入膀胱两大法门。利水厘清、温,五苓、猪苓是也;逐血辨微、甚,
桃仁承气、抵当汤丸是也。
青龙汤主散表寒,而兼清里热,故麻黄多于石膏;麻杏甘石主清肺热,而兼散肺邪,故
石膏
多于麻黄。桂枝汤主散表邪,故桂枝倍芍药,而益生姜之辛;建中汤主立中气,故芍药倍桂
枝,而益饴糖之甘。品味相同,而君臣异用,表里、补泄,因之各异矣。
太阳转入阳明,其端有二∶一者汗出不彻,邪气不服而传。曰∶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一者汗出过多,胃中干燥而传。曰∶太阳病,若发汗、若吐、若
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