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于脾胃,盛则左迁
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已绝于外。火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
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胃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
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阴阳
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胀闭塞。调经篇云∶下脘不通,则胃气
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
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于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
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
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满腹胀俱去,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
于内,此法是也。
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中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以为腹胀,服之以利为度。(方见前。)
上治脉洪、便结而胀。
范天秩郎中之内,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
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
微,聚而不散,即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后以顺气汤助之,则浊阴之
气,自此而降矣。
\x木香顺气汤\x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苍术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浓朴(制,四分) 青皮(一钱) 益智 陈皮 泽泻 白茯
苓(去皮) 半夏 干姜 吴
茱萸(汤泡。各二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分)
《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
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之辛苦大温,通顺滞气;
以陈皮、当归、人参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宜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
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
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脉弦细、胁痛而胀。
\x中满分消汤\x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
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二服愈。
黄 (五分) 益智 半夏(各三分) 川乌(一分) 吴茱萸 草豆蔻(各五分) 人参 木香 青皮 当归 黄
连(各二分) 浓朴(五分) 茯苓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各二分) 升麻(三分) 柴胡梢 干姜 荜澄茄
(各二分) 黄柏(五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大忌房劳、酒、面、生冷、硬物、油腻。
〔丹〕治大人小儿,因食果子多而腹胀气急者。肉桂细米饭丸,绿豆大。每服十丸,小儿五粒,热水下。(《经验方》)
〔垣〕《灵枢经》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取者,泻也。宜以辛热散之。
良姜 肉桂 益智 草豆蔻仁 浓朴 升麻 甘草 独活(使) 黄柏(少许引用)
又方
桂枝 桔梗 人参 青皮(少许) 陈皮 良姜 白术 泽泻 吴茱萸
四肢湿肿,宜缪刺。先泻其血结,后调其真经。(谓刺去其血结是也。)
〔《千》〕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细末。生姜汤调下五分。
〔垣〕太阴所至为蓄满 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
阳,火也。地为阴,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满,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
乃大寒为胀满。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必愈。然亦有
轻重。
\x木香塌气丸\x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二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青皮(各一钱) 蝎梢(去
毒,二钱半)
上为细末,水调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
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洪肿冰冷,须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膏摊纸上涂贴。
诸胀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