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胁手足头面 昏痛,不思饮食。
干葛(一两) 麻黄(二分) 附子(一个) 川芎 防风 当归 枳实 芍药 桂枝 羌活 甘草(各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服,日三。有汗避风。
治胁痛如前。兼去手足枯悴,
薏苡仁丸
薏苡仁(一两) 石斛(用细者,二钱) 附子(半两) 牛膝 生地黄(各三钱) 细辛 人 参枳壳 柏子仁 川芎 当归(各半两) 甘草 桃仁(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吞下,食前,日三服。丸子食前,煮散食后,相兼服为佳。
治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骨疼,筋脉紧,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至脊膂挛急。此 药大治胁痛,
枳壳煮散
。
枳壳(四两,先煎) 细辛 桔梗 防风 川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右肝虚胁痛,经所谓木不及,病中清, 胁痛是也。中清,谓中有寒也。热实胁痛,当归龙荟丸是也。
〔仲〕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
大黄附子汤
。
大黄(三钱) 附子(二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更进一服。
〔垣〕
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二钱半) 胡椒(二钱半) 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四味共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亦用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 煨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肾气胁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
宿食不消,茶酒任下。
许学士云∶沈存中《良方》载∶顷在建阳,医者王琪言,诸气唯膀胱胁下痛,最难治,谓神保丸能治之。
熙宁中病项筋骨痛,诸医皆作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于背膂,又臂挛痛甚苦,忆琪语有证,乃合服之,一 服而瘥,再发又一服,立效。
〔洁〕煮黄丸 治胁下 癖痛,如神。(方见内伤饮食。)
〔丹〕控涎丹 治一身气痛及胁走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凡胁痛有痰流注,二陈加南星、川芎、苍术。
实者,控涎丹下之。
〔《本》〕治男子两胁疼痛。
枳实散
。
枳实(一两) 白芍药(炒) 雀脑芎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枣汤调二钱,酒亦得,食前,日三服。
〔东〕
调中顺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蔻(去壳) 青皮(炮) 京三棱(炮。各一两) 陈皮 大附子(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 次,一两) 缩砂(去壳) 槟榔 沉香(各半两)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六十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沉香导气散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痞塞。
沉香(二钱半) 人参(五钱) 槟榔(二钱半) 白术 乌药 麦 (炒) 神曲(炒) 紫苏叶 大腹皮(炒) 浓朴(制。各一两) 诃子皮(炮,半两) 香附(炮,一两半) 姜黄 橘红 甘草(各四两)
京三棱(二两) 广术(炮,四两) 益智(二两) 红花(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沸汤点服。
丹溪云∶胁痛有死血者,桃仁、红花、川芎之类是也。若跌扑胁痛者,亦为污血流归胁下而痛,东垣复元 活血汤之类是也。治法见 扑伤损门。
运气胁痛者,乡境皆病胁痛也,其证有二∶ 其一,风木助肝气实而痛。经云∶厥阴所至为胁痛。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两胁,里急支满。
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胜乃摇,候乃大温,其病胁痛,治以凉剂得痊也。
其二,燥金攻肝虚而痛。经云∶少阳所至为胁痛。又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又云∶少 阴司天,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胁痛,治以温剂得痊也。
〔丹〕咳嗽胁痛方。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内经》灸刺胁痛有三法∶ 其一取肝。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又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 去其掣是也。
其二取胆络。经云∶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其病不已,复刺如法是也。
其三取心。经云∶心手少阴脉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视虚实热寒陷下,施补泻疾留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