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地黄饮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肾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
远志(去心) 官桂 麦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水一盏半,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肘》〕治中风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转啼呼者。取桂二两, 咀。以水三升,煮
取二升,去渣,适寒温尽服。
〔《千》〕地黄煎 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热不下食,冷补方。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姜汁 酥(各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门冬 人参(各
八两) 茯苓(六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
上十一味捣,后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纳药末搅匀。每服一匕,日再,渐
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荆沥汤 治患风人多热,宜服。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进此,平复乃止。(煮散见后解表杂
方条)
〔《衍》〕唐王太后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医人许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
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煎黄 防风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之。其夕便得语,药力熏
蒸,其效如此。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
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其急非大补不可也,若以
有形之药汤,缓不及事。今以黄 防风煎汤,气如烟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
,不可为也。
〔《食》〕主风中心气风热,手足不遂,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二斤,
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肚服之。
〔《肘》〕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
渍饮之。治卒风中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可浓煮饮之佳。
〔《圣》〕治卒风中不语,舌根强硬。陈酱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
以生布绞取汁,不计时候,少少与服,久当愈。
〔《肘》〕治中风卒不得语。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颈一周,以绵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中风皆因脉道不
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故收全功。
〔《本》〕凡中风,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
无不愈者。然此疾积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风喑不语
,医者蒸黄 防风汤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人服三五盏求效,则责医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仲〕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挛不能转侧。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当归 人参(各一两) 石膏(四两) 干姜 甘草 芎 (各一两) 杏仁
(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
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肺风,但服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洁〕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麦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
防风(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
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如无汗恶寒者,加麻黄、防风、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
太阳经至阴出血。如有汗恶风者,加桂枝、芍药、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
二证,太阳中风也。如身热无汗不恶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热有汗不恶寒者,加
葛根、桂枝、黄芩,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也。刺厉
兑者,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中风也。如无汗身凉者,加附子、干姜、甘草,宜针
隐白,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中风也。如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甘草,若根据本方
加一倍,宜针太溪。此一证,少阴中风也。
如无此四证,六经混淆,系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汤

小续命汤(八两) 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
上古之续命,混淆无经,今立分经治疗,又各分经针刺,无不愈也。治法,宜刺厥
阴之井大敦以通其经,灸少阳之经绝骨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治法之大体也。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