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黄芩山栀兼火用,茯苓半夏挟痰宜。
\x肺郁水气不降\x
麻黄 苡仁 杏仁 甘草 干姜 茯苓 人参 半夏 五味 葶苈 桑皮 川朴
猪苓 泽泻 木通 腹皮 小青龙汤去桂芍,加人参、杏仁,此彻饮以就太阳也。
\x乙肝升饮邪上逆\x
越婢汤 麻黄 石羔 甘草 生姜 大
枣旋复花汤
\x肾气不纳\x
熟地 阿胶 萸肉 茯苓 龟版 附子 怀膝 远志 五味 慈石 秋石 山药
黄 淡菜 胡桃 杞子 青盐 人参 白术 海参 芡实 莲子 青铅 蛤蚧 补骨
脂八味丸 生姜汁 车前 炙草
\x精伤者填以浓浓之剂兼镇摄\x
肾气丸加沉香,都气丸入青铅。
\x中气虚\x(此中虚气馁,土不生金也)
人参建中汤去姜
\x胃虚\x
黄精 茯苓 胡麻 甘草
\x肾阳虚浊阴上逆\x
人参 干姜 泽泻 附子 茯苓 猪苓
陈曰∶丹溪有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以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耳。先喘而后胀治
肺,先胀而后喘治脾。肺宜辛则通,微苦则降,直入中下,非治肺之方法。



<目录>卷上\杂症

<篇名>哮病章

属性:此症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时发时止,淹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
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之童天哮诸症
喉中为甚水鸡声,哮症原来痰病侵。若得吐痰并发散,远离浓味药方灵。定喘之汤可参
用,化痰为主治须明。
定喘汤 白果 黄芩 苏子 半夏 款冬花 麻黄 杏仁 甘草 桑皮
\x寒\x
桂枝 制麻黄 茯苓 五味 橘红 川朴 干姜 白芥子 杏仁 甘草 半夏
小青龙汤亦可参用
\x病举发\x
葶苈大枣汤
\x养正\x
肾气丸去肉桂、牛膝
\x哮兼痰饮\x
真武丸、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加赤砂糖、炒石膏。
\x气虚\x
四君子汤增减
陈曰∶治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药俱非
所宜,忌用金石药,记之。



<目录>卷上\杂症

<篇名>疟病章

属性:古人论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
寒热往来名曰疟,正气与邪相击搏。风寒暑湿食与痰,亦有阴虚兼气弱。阳分日发邪气
轻,阴分深兮间日作。在气早临(气分)血晏临(血分),于阳为热寒为阴。并则寒热离则止
(暑气邪气与营卫并行则疟作,离则疟止),营卫邪气交相争。邪不胜正到时早(邪达于阳病
退),正不胜邪移晚行(邪陷于阴,病进)。总因感邪汗不泄,汗闭不泄痰郁成。痰郁不散发寒
热,要看受病久与新。新疟宜泄宜发散,久疟补气和滋阴。无痰无食不成疟,初起饮服清脾
灵。自汗去半加知料,无汗加苍干葛吞。多热黄芩知母进,多寒薄桂胥堪增。头痛川芎羌芷
要,烦渴不眠粉葛凭。夏月香薷白扁豆,冬天无汗麻黄应。若既日久精神倦,六脉细微出盗
汗。滋阴鳖甲归芍佳,补气参 洵称善。清脾饮除果浓朴,姜枣加之病渐痊。又生疟母左胁
间,令人多汗胁痛连。治宜消导用何药,鳖甲棱蓬附四般。醋煎停匀加海粉,桃青芽曲红花
兼。为末和丸日三服,块当化散不为艰。
\x暑热宜专理上焦肺脏清气\x
桂枝白虎汤 天水散
\x湿邪宜治脾胃中焦阳气\x
藿香正气散 二陈汤去甘草 加杏仁、白蔻、生姜。
\x足太阳脾虚,面浮胀满\x
通补用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开腑用五苓散 术 桂 茯 猪 泽
\x足少阴肾痿弱成劳,宜滋阴温养\x
复脉汤 人参 炙草 桂枝 麻仁 生
地阿胶 麦冬 生姜 大枣
\x足厥阴肝厥逆吐蛔及邪结疟母\x
乌梅丸 鳖甲煎丸 鳖甲 黄芩 鼠妇 大黄 桂枝 石苇 乌扇 柴胡 干姜
芍药 葶苈 川朴 丹皮 瞿麦 紫葳 半夏 人参 阿胶 虫 蜂窠 赤硝 羌琅
桃仁 清酒 灶下灰
\x又瘅疟,但热不寒\x(宜甘寒生津,重后天胃气,治在肺经)
生地 元参 花粉 薄荷 蔗汁 西瓜翠 麦冬 知母 杏仁 贝母 梨汁 鲜竹叶
\x脾胃阳虚,腹胀,舌白不喜饮\x
于术 人参 半夏 茯苓 生姜 浓朴 知母 杏仁 草果
\x阴虚热伏血分\x
熟地 白芍 五味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子 鳖甲 知母 草果 生地 桃仁
花粉 青蒿 首乌 丹皮 龟板 泽泻 炙草 桑叶 天冬 六味丸 清骨散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