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暑也。洁古云。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此句最当领会。中暑者阴症也。凡乘凉于高堂大
厦。水阁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脉来浮数滑大。即为夏月伤寒。
宜以寒法治之若脉来细缓无力。方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汤。至于口食生冷。停滞饮食者。治分阴阳二候。
内热脉数。宜用柴胡化滞汤。脉沉细缓。宜用浓朴温中汤。香茹藿香以之为君。一则
发散阴暑。一则发越脾气。脾气宣行。积滞方得下降。不独治暑然也。但脉
缓者可用。脉数者不宜。若夫中热之症。行人农夫。日中劳役。或隘巷小房。无处乘凉。口鼻吸入
热气。以致身体大热。昏晕欲死。脉沉细数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药汤之类。不可妄投热药。
大抵肥人多湿。最易召热。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热。六一散。能驱湿热。从小便而出。
古人用之解暑有自来矣。若瘦弱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柴胡芍药汤。
藜汁蔗浆之类。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热之人。脉洪盛
而不虚弱者。此天禀之浓。暑热客于肌肉。未得深入经络。身虽燥热。毫无倦怠。宜用竹叶石膏汤。
黄连解毒汤之类。不可与脉虚者。同归一治也。



<目录>卷上\暑热

<篇名>暑厥

属性: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当分阴阳二症。阳症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
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汤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热。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调治。昔云。
中暑不得用冷。得冷则死。原为中暑者说。非为中热者言也。今人一遇热症。动引此说。总由未明中暑中热之理也。
至于脉来沉细无力。肌肤不热。曾食生冷瓜果。谓之寒厥。夏月元气发散在外。腹中空虚。又遇生冷伤脾。冰伏其
食气闭不通。宜用浓朴温中汤。不可遽补。如遇汗多身冷。方可以香砂理中汤治之。诸书言此。不分阴阳二候。混言
风暑误用升散。害人不浅也。又有老人虚人。夏月中痰多类暑厥。但中痰之人。身温不冷。又无大热。口角
流涎。以此为别也。(按厥分寒热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尤当细心研究庶免草率误人生命要在审症精详然后用药自无他歧之
惑也)



<目录>卷上\暑热

<篇名>中

属性:中 者。口渴喜饮是也。其人洒洒恶寒。淅淅发热。全似伤寒。但伤寒。脉来洪大。 症脉来细数。于此可
别。中 亦有洪大者。其症初起即渴。与伤寒之久病作渴者不同。肥盛之人。可用六一散清之。使热从小便而去。
不致伤损津液。若身体黑瘦之人。精血为时令所耗。又以利小便为戒。
宜用柴胡芍药汤。生津止渴。奇妙无穷。(按中 与伤寒同脉来洪大者伤寒细数为中 几微之辨间不容发要在
细心讨论而自得之)



<目录>卷上\暑热

<篇名>伏暑

属性:暑热发于季夏。此其常也。亦有伏藏日久。留于少阳胸胁部分。以致微寒
微热。恶心自汗。小便短少。脉来沉弦细数。即其候也。宜用香茹六君子汤。若脉不甚虚者。去参术名香茹二陈汤。



<目录>卷上\暑热

<篇名>注夏

属性:立夏之后。四肢酸软。困倦喜卧。饮食少进。名为注夏。秋冬则精神如故。说者皆云脾虚。合用资生丸。
补中益气汤矣。但脉沉细缓脾肺无热者。可用此药补之。若脉来沉细又带微数。往往不受参术。其奈之何。
试看脾胃论中。脾偏于阳。无阴以济之。亦不能化物。故湿热之气乘于四肢。令人筋痿无力。宜用养血健脾汤。
则注夏之脾虚有热者。亦当仿此施治矣。其中多用酸收方为合法。夏月元气浮散在表。又以汗而大泄。不加
酸收。则浮散者不止。孙真人云。暑月多服五味。令人气力涌出。厥有旨哉。(脾受湿热熏蒸故四肢倦怠乏力用
酸收以敛浮越之阴然必审无外邪方可用之)
\x香茹散暑汤\x
香茹 浓朴 甘草 藿香 柴胡 陈皮 杏仁 半夏
香茹原利小便。何以又能发散。以其味辛而淡。辛者先走表分。后者乃入膀胱。所以又能散暑也。佐以藿香柴胡走
表更速。暑邪在经。必有痰滞留结。故用杏朴半夏。但脉缓无热者宜之。有热者勿服。(阐明立方之旨洞若观火)
\x柴胡化滞汤\x 方见食门。
\x浓朴温中汤\x
浓朴 杏仁 半夏 枳壳 桔梗 炮姜 甘草 藿香 香茹 陈皮
此方易晓。
\x辰砂六一散\x
辰砂(研细水飞五钱) 滑石(磨碎水飞六两) 粉草(煎膏拌晒一两)
六一散有辰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