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服。



<目录>卷二

<篇名>痰饮

属性:王节斋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余又从而续之曰∶“痰之
成,气也,贮于肺。(俗云∶治痰先治气,谓调其肺气,使之清肃下行也。又云∶脾为生痰之
源,肺为贮痰之器。)此六语,堪为痰病之纲领。大抵脾肺分其虚实,肾脏辨其水火。肺实者,
肺有邪也。若非寒邪,即火邪。寒邪,六安煎、小青龙汤。火邪,清肺饮、清燥救肺汤治之。
肺虚者,本脏自虚,治节不行,而痰聚之。或从脾以治之,为扶土生金之法。或从肾以治之,
为补子救母之法。盖肺,天也,脾,地也,地气上升,则天气下降。肺,天也,肾,水也,
天体不连地而连水。《内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气也。脾土太过,气
滞郁热而生痰,宜王节斋化痰丸主之。脾土不及,气虚不运,食少化迟而生痰者,宜六君子
汤、理中汤加半夏、茯苓、枳实主之。肾具水火,赵养葵曰∶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但
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上泛滥为痰,是无火也,故用八味丸以
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
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补水以配火,此不治痰之
标,而治痰之本也。然则有火之痰,与无火之痰,何以辨之,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
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
长孙男心典按∶痰起于肾,而动于脾,聚于肺,分之则有上中下之殊,合之则一以贯之
也。痰者,水也,治肾是使水归其壑,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肺是导水必自高源也。
\x化痰丸\x(方见《三字经》)
王节斋曰∶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治湿痰、寒痰、
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
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
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此方开其郁,降其火,
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
\x六味丸 八味丸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x(各见《时方》)
\x理中丸\x(方见《伤寒》)
\x清肺饮\x
贝母(去心) 桔梗 橘红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水煎服。
仲景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
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后人不明四饮之义,加留饮为五饮,不知留饮即痰饮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金匮要略》,分辨详尽,方治神奇,学人宜细心体认。今为初学立法,难以语上,不得不俯以从
时,而寻其简要,
只四字可以蔽其义,曰∶微甚虚实。微甚者,以病势而言;虚实者,以病患之身体而言也。
饮之微者,小青龙驱之于外,真武汤镇之于内,再以倍术丸以燥之,五苓散以利之,桂苓术
甘汤以化之,可以收功矣。饮之甚者,邪伏于背俞高处,内与中气相通,外与表气相接,故
邪动即大队俱起,势如伏兵,此当表里并治,宜小青龙汤,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治
之。又当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气闭上也。宜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腹满肠间有水,气闭于
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如饮甚内痛,必用十枣汤之峻,方可捣其巢穴,此治饮
之大略也。又当察其人之虚实,以为用药轻重缓急之准。
叶天士曰∶饮为阴邪,非离照当
空,氛雾焉能退避。若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制,宜
附子、人参、茯苓、大枣配生姜汁,除阴维阳为妙。
次孙男心兰按∶叶天士此论,为饮症之虚者而言。
又仲师云∶微饮气短,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二句可为治虚饮之法。
仲景治痰饮咳嗽诸方,列喘症门,宜细心研究。
\x倍术丸\x
白术(炒二两) 桂心 干姜(炒,各一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x小青龙汤 五苓散\x(方各见《伤寒》)
\x木防己汤\x(方见《金匮》)
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属虚者。
\x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x
水邪实结,愈而复发。
\x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x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
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