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 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
桂枝加黄 汤
(《金匮》)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 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以上 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 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伤心所致。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目录】卷之三【篇名】胀满蛊胀方属性:
七气汤
治实胀属七情之气者。
方见《心腹痛》。
胃苓散
消胀行水。
苍术(一钱五分,炒) 白术 浓朴(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陈皮 泽泻 猪苓(各一钱五分)
炙草(七分) 茯苓(四钱)
加生姜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头捣为丸。陈米汤下三四钱,
一日两服更妙。
浓朴三物汤
浓朴七物汤
二方俱见《腹痛》。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金匮》)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甘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三枚)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上即愈。
此症是心肾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甘、姜、
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 转,其气乃散也。
枳术汤
(《金匮》) 治心下坚大如盘。(如盘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 也),水饮所作(与气分有别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禹余粮丸
(《三因》) 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 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
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 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 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蓬术 青皮 附子(炮) 干姜(炮) 白 豆蔻(炮) 大茴香(炒)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 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 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目录】卷之三【篇名】暑症方属性:
六一散
(河间) 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白虎汤
(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方见《伤寒》。加人参者,以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香薷饮
治伤暑,发热,身痛,口燥,舌干,吐泻。
甘草(一钱) 浓朴(一钱五分) 扁豆(二钱) 香薷(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温服。泻利,加茯苓、白术;呕吐,加半夏;暑气发搐,加羌活、秦艽。
大顺散
治阴暑,即畏热贪凉之病。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生脉散
却暑良方。
人参(一钱)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水一杯,煎七分服。
清暑益气汤
(东垣) 炙 (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麦冬 猪苓 黄柏(各五分) 干 葛泽泻(各二钱) 神曲(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归身(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