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常虚,多有 此症。景岳方意在济之缓之四字。济之以归、地,缓之以甘草,颇有意义。今人加紫石英、
黑铅之重镇,则失缓之之义;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则失济之之义矣。且此方非为元气奔 脱而设,时医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剂与服。气升则火升,偶得濡润之药,气亦渐平一 晌,旋而阴柔之性与饮水混为一家,则胸膈间纯是阴霾之气,其人顷刻归阴矣。吾乡潘市医 倡此法以局人神智,无一人悟及,诚可痛恨! 熟地黄(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身(三四钱) 炙草(一二三钱)
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苓桂术甘汤
(《金匮》) 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呼气短。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二钱) 炙草(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肾气丸
(《金匮》) 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吸气短,即八味地黄丸,但原方系干生地黄、桂枝。
茯苓甘草大枣汤
(仲景) 治气喘脐下动气,欲作奔豚。
茯苓(六钱) 桂枝 甘草(炙,各二钱) 大枣(四枚)
用甘澜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服。作甘澜水法∶取长流水扬之数 百遍,或千遍愈妙。
真武汤
(仲景) 镇水逆,定痰喘之神剂。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宜倍茯苓。咳嗽甚者,去生 姜,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细辛各一钱。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急。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方再无他法可施。予每用 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即 痘症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
沉香 附子(炮) 胡芦巴 肉桂(各一钱) 小茴香 补骨脂 肉豆蔻 木香 金铃子(去 核,各一两) 硫黄 黑铅(与硫黄炒成砂子,各三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目录】卷之三【篇名】血症方属性:
麻黄人参芍药汤
(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 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 水煎,热服。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观其每味自注药 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甘草干姜汤
(《金匮》) 炙甘草(四钱) 干姜(二钱,炮) 水二杯,煎八分服。
柏叶汤(《金匮》) 治吐血不止。
柏叶(生用,三钱,无生者用干者二钱) 干姜(一钱) 艾叶(生用,二钱,如无生者,用干者一钱) 水四杯,取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无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黄土汤
(《金匮》) 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灶心黄土(八钱,原方四钱) 生地 黄芩 甘草 阿胶 白术 附子(炮,各一钱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
赤小豆散
(《金匮》) 治先血后便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四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即洗米水,三日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 ,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
续断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
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腹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目录】卷之三【篇名】水肿方属性:
五皮饮
此方出华元化《中藏经》,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治肿通用之剂。
大腹皮(酒洗) 桑白皮(生,各三钱) 云苓皮(四钱) 陈皮(三钱) 生姜皮(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上肿,宜发汗,加紫苏叶、荆芥各二钱,防风一钱,杏仁一钱 五分;下肿,宜利小便,加防己二钱,木通、赤小豆各一钱三分;喘而腹胀,加生莱菔子、
杏仁各二钱;小便不利者,为阳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肤子;小便自利者,为阴水,加白 术二钱,苍术、川椒各一钱五分;热,加海蛤三钱,知母一钱五分;寒,加附子、干姜各二 钱,肉桂一钱;呕逆,加半夏、生姜各二钱;腹痛,加白芍一钱,桂枝一钱,炙甘草一钱。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 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 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白术(各二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