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肝、胆属震巽木,故候于左关;脾、胃属中央土,故候于
右关。肾与膀胱属坎水,故候于两尺;三焦生右肾傍,故候于右尺。二肠为至浊至下之腑,
当候之于尺∶小肠与心相表里,候于左尺;大肠与肺相表里,候于右尺(按∶扁鹊《十难》
据脏腑表里之说,将大、小肠候于两寸。西晋王叔和遵之。元、明诸家,力辨其非,谓二肠
为至浊至下之腑,断不能候于至上之寸部。近代黄坤载又谓二肠腑虽至浊,经行头上则至清
。徐灵胎亦以为然。喻嘉言、罗东逸仍从元明诸公驳正之说。御纂《金鉴》配二肠于尺部。
按∶《内经》尺内以候腹中一句,当谨遵《金鉴》。又按∶叔和谓左尺候肾水与膀胱,右尺
候命门相火,盖误以三焦为命门也。考命门之说,《内经》不载。《内经》所谓之命门,指
眼目而言,后人以肾为人身之根蒂,故谓两肾中央为命门,其实命门即两肾之称,诊肾即是
诊命门。叔和右尺诊命门之说,其误可知。膀胱与肾相表里,肾候之两尺,膀胱亦当候之两
尺,惟三焦在右肾傍,当候之右尺)。再以三焦言之。肺为华盖,居于至高,故候于寸;右
肺大于左(左肺二叶,右肺三叶),故经谓肺藏于右,肺气由右而降,故候于右寸。心象日,
故候于寸。心居肺下而位乎中,肺稍偏于右,是心稍居肺左矣。心血从心左下窍而生,故曰
候于左寸。肝、胆、脾、胃同居膈膜之下,故候于关。肝生于左,故候于左关;脾虽居胃之
左,而与胃相连,胃之下口由右而降,故候于右关。肾居腰脊,故候于两尺。大小肠、膀胱
、三焦同位于下焦,故亦候于尺。《内经》三部分发脏腑,盖象乎此。虽然,古人亦据常理
言之耳!人身气血,一气贯通,区区一寸之地,不必拘分,亦不能尽验。
他如男女左右及奇脉斜行之说,更难尽凭。东垣左手人迎主外感(人迎,穴名,在结喉
两旁,与肺脉同诊),右手气口主内积之说(六脉均谓气口),尤属不经。学人不可不知,亦
不可尽拘,但能得其提纲,则权衡在握矣。
曰∶诊法何如?曰∶诊法之精,无过《内经》。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
八脉,辨表、里、寒、热、虚、实、顺、逆。曰诸浮者,病在阳;诸沉者,病在阴;诸急者
,多寒;缓者,多热;(寒主收引,故脉紧急;热主蒸散,故脉缓数)。大者,多气少血;小

甚(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之类)。悬绝(如太过至三倍、四倍,不及止一至、二至、绝
无之类)之三等,以察病之进退、顺逆、死生,何其精且约乎!及仲景以阴阳着脉为十,以浮
、数、动、滑、大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诊阴阳之法,又莫过于此。迨叔和兴,
繁脉象为二十四,且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九道更不可解),愈多愈乱,皆由于未审夫
脉之有大原也。夫脉之大原,缘于胃气。经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
必因胃气,乃至于手太阴。若邪气胜,精气衰,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
见。独见者病胜脏也,病胜脏曰死。又曰∶四时百病,胃气为本,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若是者,胃气顾不重哉?然推胃气之原,又生于谷气。经曰∶食气入胃,浊气(即谷气)归心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十二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即肺脉)合精
,行气于腑(六腑),府精神明(六腑精气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主治
节,分布气化,以得其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曰∶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审是,谷
气不又为胃气之本乎?
曰∶胃气脉何如?曰∶胃气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三部九候,皆要如此,中候尤重,
非仅诊于右关一部已也。经曰∶春胃微弦曰平。胃而微弦者,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如循嫩
竹竿梢之象。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胃少者,滑硬弹指,如循长竿者然。其气来实而长,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
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两胁 满。但弦无胃曰死。但弦无胃者,中外急劲,如按弓弦,
如循刀刃,此真肝脉见也,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胃而微钩者,圆满滑利
,来盛去衰,如连珠,如循琅 (美玉)。钩多胃少曰心病。钩多胃少者,喘喘连属,其中微
曲,有急促相仍之象。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
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蒸热)。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见气泄。
但钩无胃曰死。但钩无胃者,前曲后居。前曲者,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重取则牢
,实而不动(坚而且滞),如操革带之钩,全失冲和之气,此真心脉见也,色赤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