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邪
在阳分,则内外皆热。故喘渴而冷冻饮料)。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
也(夏暑汗泄,何病之有?或凄怆水寒,或乘风纳凉,是热大盛,不能发越,邪气以营为舍矣)。此令人汗空
疏,腠理开(此明风邪易客也),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暑邪
既伏,秋风收之,又因浴水而疟作矣)。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
外相薄,是以日作(卫气之行于身也,一日一周。邪气与卫气并居,与卫气同行,故疟亦一日一作,此卫受邪浅
而易治也)。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邪之所居者,深入
于脏,是内薄于阴分矣。阳气独发者,卫阳之行犹故也,而邪之薄于阴者,迟而难出,故间日而作)。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风府,督脉穴也。膂者,脊两旁也。下者,下行至尾 也),卫气一日一夜
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卫气之行也。每日一会于风府。若邪客风府必循膂而下,其气渐深,则日下
一节,自阳就阴,其会渐迟,故其作渐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
节,共二十四节。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二十五日下至尾 ,复自后而前,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伏膂之脉),
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邪在伏膂,循脊而上,无关节之阻,故九日而出缺
盆。其气日高,则自阴就阳,其邪日退,故作渐早也)。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时作者,或一日,或间日。不愆其期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此即三日疟也,邪气深重,病在三阴,邪
气不能与卫并出,故休数日乃发。数字当作三字)。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
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肾主冬令,其应在骨,故
冬受风寒,邪伏骨髓,至春夏有触而发,自内而达于外者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
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此冬受寒邪,至春发为温疟,即伤寒也。故《伤寒论》有温疟
一症,盖本诸此)。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
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肺素有热,气藏于心,即此二语,火来乘金,阴虚阳亢,明是不足之症挟
外邪而然,故温疟、瘅疟皆非真疟也)。
《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
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
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五脏六腑皆能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传之于
各经也。邪,寒邪也。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是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轻者浅而在皮毛,重者深而在肠胃。
故咳,外症也,泄,里症也。寒在表则身痛,寒在里则腹痛,曰先受之者,次必及乎肺而为咳也)。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
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脉上挟于咽,故喉中如梗,至于痹则痛矣)。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
以转,转则两 下满(肝之脉布胁肋,故胁下痛。 ,胁之下也)。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
动,动则咳剧(脾脉上膈挟咽,其支
者复从胃别上膈,脾处右,故右 下痛,痛引肩背也。脾土喜静,动则违其性,故增剧也)。肾咳之状,咳则
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肾属水,主涎,故为咳涎也)。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者,脾之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