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息闰一太息,五息再闰一太息。太息者,长息也。此言平人无病之脉。
当以四至为准。若五至便为太过,惟当闰以太息之时,故得五至,苟非太息,仍四至也)。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呼吸各一动,是一息二至也。二至为迟,迟主寒疾。夫气为阳,
气虚则阳虚,故曰少气)。人─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呼
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也。六至为数,躁者数之义也。尺热者,尺中六至也。病温犹言患热,非伤寒之温病也。
左尺为水,而数则水涸而热也;右尺为火,而数则火炎而热也,故咸曰病温。尺不数而诸脉滑者,阳邪盛也,故
当病风。涩为血凝气滞,故当病痹也)。人─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一呼四动,则
一息八至矣,况以上乎,故知必死。脉绝不至,则营卫已绝。乍疏乍数,则气血溃乱,不死安待)。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营者,运也。人之经
脉营运于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运五脏之精。凡周身上下、前后左右计二十七脉,共长十六丈二尺。
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络,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
则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脉八百一十丈,其有太过不及,则不应此数矣。狂生者,妄生
也,其生未可保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持寸口
而数其至数,则虚实可考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当作气)。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以为常者,经
常之脉也,可因以知五脏之气也。若乍数乍疏,则阴阳乖乱,死期近矣。短者,近也)。
《三部九候论》曰∶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七
诊之法也。独者,谓于三部九候之中,以其独异于诸部者,而推其病之所在也)。
《方盛衰论》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此言脉重于形气也。形气有余,
外貌无恙也。脉气不足,五内已伤也,故死。若形虽衰而脉未败,根本犹存,尚可活也。故《三部九候论》
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盖脱则大肉去尽,较之不足,殆有甚焉。脾主肌肉,肉脱者脾绝,决无生理)。
《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虚者,心空而无杂想也。静者,身静而不喧动也。保而不失,
此持脉之道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阳虽动,而未全彰,故如鱼之游在波也);夏日在肤,泛泛乎万
物有余(夏气畅达,万物皆备而无亏欠也。泛泛,盛满之貌);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金清肃,盛者渐敛,
如蛰虫之将去而未去也);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令闭藏,沉伏在骨,如蛰畏寒,深居密处。君子
法天时而居室,退藏于密也)。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内言脏气,脏
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也。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终而始也。明此四时内外六法,则病之表里阴阳,皆可灼然
明辨,故为持脉之大法)。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
故曰弦,反此者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则有力矣。然软弱轻虚而滑,则弦不至于太劲,宛然春和之象也)。
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实而强大,则不能软弱轻虚
矣,不实而微,不能端直以长矣,皆弦脉之反也。故上文曰反此者病。外病多有余,内病多不足,大抵然也)。
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忘,当作怒。《本神》篇曰∶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忽忽善怒,眩冒巅疾。眩者,目花也。冒者,神昏也。
足厥阴之脉会于巅,贯膈布胁,故见症乃尔)。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钩义如木之垂枝,即洪
脉也。其来则盛。其去则衰,阳盛之象)。
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盛去盛,钩之过也。来不
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去反盛者,非强盛也。凡脉自骨出肤谓之来,自肤入骨谓之去)。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太过则阳有余而病在外,故身
热肤痛。浸淫者,湿热之甚也。不及则君火衰而病在内,故为心不足而烦,火乘金而咳。气泄者,阳气下陷也)。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