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为反佐者,以草木之性各有偏长,惟稼穑作甘为中和之味,
人之精神血气,皆赖之以生。故桂枝汤以热粥发汗,理中汤以热粥温中,此以热粥导利,复以冷粥止利,神哉!
东垣云∶“淡粥为阴中之阳,所以利小便。”则利水之剂,未始不可用也。今人服大黄后用冷粥止利,尚是仲
景遗意乎?此证叔和编在太阳篇中水 病后,云“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按
本论小陷胸汤是黄连、栝蒌、半夏三物,而贝母、桔梗、巴豆亦是三物。夫黄连、巴豆,寒热天渊,岂有可服
黄连之症,亦可服巴豆之理?且此外更无别方,则当云三物小陷胸汤为散亦可服。如云白散亦可服,是二方矣。
而方后又以身热皮粟一段杂之,使人昏昏不辨。今移之太阴胸下结硬之后,其症其方,若合符然。
\x麻仁丸∶\x
杏仁 芍药 枳壳 浓朴 大黄 麻仁
土为万物之母者,以其得和平之气也。湿土不能生草木,然稻、藕、菱、芡等物,亦有宜于水者。若燥土
坚硬无水以和之,即不毛之地矣。凡胃家之实,多因于阳明之热结,而亦有因太阴之不开者,是脾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故名为脾约也。承气诸剂,只能清胃,不能扶脾。如病在仓卒,胃阳实而脾阴不虚,用之则胃气通
而大便之开阖如故。若无恶热、自汗、烦躁、胀满、谵语、潮热等症,饮食小便如常,而大便常自坚硬,或数
日不行,或出之不利,是谓之孤阳独行。此太阴之病不开,而秽污之不去,乃平素之蓄积使然也。慢而不治,
则饮食不能为肌肉,必至消瘦而死。然腑病为客,脏病为主,治客须急,治主须缓。病在太阴,不可荡涤以取
效,必久服而始和。盖阴无骤补之法,亦无骤攻之法。故取麻仁之甘平入脾,润而多脂者为君,杏仁之降气利
窍,大黄之走而不守者为臣,芍药之滋阴敛液,与枳、朴之消导除积者为佐,炼蜜为丸,少服而渐加焉,以和
为度。此调脾承气,推陈致新之和剂也。使脾胃更虚更实,而受盛传道之官,各得其职,津液相
成,精血相生,神气以清,内外安和,形体不敝矣。
上太阴五方。按诸经皆有温散温补法,惟少阳不用温;诸经皆有益阴清火法,惟太阴忌寒凉。若热病传经
有嗌干等症,仍当清火;素有脾约大便不顺,亦当滋阴。要知制方,全在活法,不可执也。



<目录>卷下

<篇名>少阴方总论

属性:仲景以病分六经,而制方分表里寒热虚实之六法。六经中各具六法,而有偏重焉。太阳偏于表寒,阳明偏
于里热,太阴偏于虚寒,厥阴偏于实热,惟少阳与少阴司枢机之职,故无偏重。而少阳偏于阳,少阴偏于阴,制
方亦因之而偏重矣。然少阴之阴中有阳,故其表症根于里,热证因于寒。治表症先顾其里,热症多从寒治者,
盖阴以阳为主,固肾中之元阳,正以存少阴之真阴也。其或阳盛阴虚,心烦不得卧,见于二三日中,可用芩、
连者,无几耳。肾本无实,实症必转属阳明,亦由少阴之虚。知其虚,得其机矣。
\x麻黄附子细辛汤\x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少阴主里,应无表症;病发于阴,应无发热,今始受风寒即便发热,似乎太阳而属之少阴者,以头不痛而
但欲寐也。《内经》曰∶“逆冬气而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少阴之发热而脉沉者,必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
固其里。盖肾为坎象,二阴不藏,则一阳无蔽,阴邪因得以内侵,孤阳无附而外散耳。夫太阳为少阴之表,发
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本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
气,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内外咸调,则风寒散而阳自归,
精得藏而阴不扰。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表病及里脉浮而可发汗者径庭矣。若得之二三日,表热尚
未去,里症亦未见,麻黄未可去,当以甘草之和中,易细辛之辛散。佐使之任不同,则麻黄之势亦减,取微汗
而痊,是又少阴发表之轻剂矣。二方皆少阴中风托里解外法。
风本阳邪,虽在少阴中而即发,不拘于五六日之期。用细辛、麻黄者,所以治风,非以治寒也;用附子者,
所以固本,非热因热用也。寒本阴邪,即在太阳,热不遽发,故有或未发之辞。麻黄、桂枝,长于治
风,而非治寒之主剂,故主治在发热恶寒。若无热恶寒者,虽有头项强痛之表急,当以四逆、真武辈救其里矣。
盖病发于阴,便已亡阳,不得以汗多亡阳一语为谈柄也。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
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盖太阳为阳中之阳而主表,其汗易发,其邪易散,故初用麻
黄、甘草而助以桂枝,次用桂枝、生姜而反佐以芍药。少阴为阴中之阴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