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86-伤寒贯珠集-第4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
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 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 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 要也。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 芍药(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而散阴邪。人参、白术、
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入阴散寒。所谓乡导之兵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身体痛。骨节痛。寒在阴也。手足寒。脉沉。病属阴也。若脉浮而手足热。则为太阳伤寒。
可与汗解者矣。此为少阴血气不足。而寒邪侵之之证。故亦宜附子汤。复阳散阴。益精气也。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 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 之。
少阴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而脏受其病矣。脏寒故腹痛。寒胜而阳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 相抟。浸淫内外。为四肢沉重疼痛。为自下利。皆水气乘寒气而动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 寒之气。或聚或散或上。

真武汤方
方见太阳斡旋法。三服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咳者。水寒射肺。气逆而不下也。成氏曰。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 茯苓。
小便利者。水已下趋。不必更利其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下利者。寒盛于内也。故去芍药加干姜。避寒而就温也。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呕者。气逆于上也。故去附子。加生姜。二物辛热则同。而生姜善降逆。附子能行而不能下。则不同也。少阴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 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寒中少阴。阴盛格阳之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阴盛于内也。身热不恶寒。
面赤色者。格阳于外也。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诸热象。实非热也 。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为阴内阳外。脉绝不通。故增辛热以逐寒邪。寒去则阳复反。
而脉复出。故曰其脉即出者愈。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法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面色赤。阳格于上也。葱中空。味辛。能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腹中痛。阴滞于里也。芍药味酸。能利阴气止腹痛。故加之。葱通阳而不利阴。故去之。
呕者。加生姜二两。
呕者。阴气上逆也。生姜之辛。可散阴而降逆。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痛者。阳气上结也。桔梗之辛。可开阳结。去芍药者。恶其收也。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亡血也。故不利桔硬之散。而利人参之甘而能补也。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受邪。上逆于胃。则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也。
夫下气上逆而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论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 匮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胸中邪实而阳气不布也。
则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谓因其高者而越之也。若膈上有寒饮而致干呕者。
则复不可吐而可温。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故实可下。而胸中实则不可下。饮可吐。而 寒饮则不可吐。仲景立法。明辨详审如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此不详何证。而但凭脉以论治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然苟无厥逆恶寒下利不 渴等证。未可急与温法。愚谓学人当从全书会通。不可拘于一文一字之间者。此又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