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81-伤寒论纲目-第128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知三阳之病。其寒邪之在太阳也。寒郁其阳。阳 不畅而成热。阳虽人身之正气。既郁为邪。用麻黄发表以逐其寒。则腠理通而郁热泄。故汗而愈。
苟或不汗不解。其热不得外泄。则必里入。故传阳明。传少阳。而或入腑也。若夫三阴之病。则或 寒或热者何哉。盖寒邪之伤人也。或有在太阳经郁热。然后以次而传至阴经者。或有太阳不传阳明 少阳。便传三阴经者。或有寒邪不从三阳始。直伤阴经者。或有虽从太阳始。不及郁热。即入少阴。
而独见少阴症者。或有太阳始即入少阴。而太阳不能无伤者。或有直伤即入。而寒便变热。及始 寒而终热者。其郁热传经。与变热则为热症。其直伤阴经。及从太阳即入少阴则为寒症。其太阳不能 无伤。则少阴脉症而兼见太阳标病。其始为寒而终变热。则先见寒症而后见热症。此三阴之病。所 以或寒或热也。苟即三阴经诸篇细绎之。理斯出矣。夫其或传经。或直伤。或即入。或先寒后热者。
何也。邪气暴卒。本无定情。而传变不常故耳。故经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或中于阳。或中于 阴。彼守真非好为说以骇人。由其以温暑为伤寒。而仲景之方。每不与温暑对。故略乎温热之剂。
而例用寒凉。由其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故谓四逆为寒药。误下表热里和之症。及为表热里寒自 利之症而立。又谓温里止利。急解其表。又谓寒病止为杂病。嗟乎。仲景伤寒论专为中而即病之伤 寒作。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作。故每有三阴之寒症。而温热之剂之所以用也。且如寒药误下而成里 寒者。固不为无矣。不因寒药误下而自为里寒者。其可谓之必无乎。殊不知阴经之每见寒症。本由 寒邪。不由阳经直伤于此。与夫虽由阳经始。不及郁热即入于此而致也。虽或有因寒药误下而致者。
盖亦甚少。仲景所以用诸温热之剂。何尝单为寒药误下而立。况表里俱寒之症。何尝每有急解其 表之文乎。夫里寒外热之症。乃是寒邪入客于内。迫阳于外。或者虚阳之气。自作外热之状耳。非 真热邪所为也。况仲景于里寒外热之症。但以温药治里。而不治外热。则知其所以为 治之意矣。兹果当急解其表。岂不于里和之后。明言之乎。夫内经所叙三阴病一于为热者。言其常 也。仲景所叙三阴病兼乎寒热。言其变也。重行而不悖耳。学人能知三阴固有寒邪所为之症。则仲 景创法之本意。可以了然矣。且仲景曰。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 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夫谓之无热恶寒。则知非阳经之郁热矣。谓之发于阴。则知不从阳 经传至此矣。谓之六日愈。则知其不始太阳。而止自阴经发病之日而始数之矣。仲景又曰。伤寒一 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伤寒厥 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夫得伤寒未为热即为厥者。岂亦由传经入深之热邪而致此 乎。今人多有始得病时。便见诸寒症。而并无或热者。此则直伤阴经。即入阴经者也。苟不能究仲 景之心。但执凡伤于寒即为病热之语以为治。其不夭人天年者几希矣。
【目录】卷十三·太阴经症【篇名】发黄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目】楼英曰。凡身黄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宜抵当汤。若小便不硬。
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虽小便利。非蓄血也。其为症有三。一者栀子柏皮汤。二者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云干黄是也。三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皆治身 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人所谓中湿也。
张云岐曰。或谓伤寒发黄。惟阳明太阴两经有之。俱言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何也。盖黄者。
土之正色。以阳明太阴俱属土。故发黄也。其黄之里。外不能汗。里不得小便。脾胃之土。为热 所蒸。故色见于外为黄也。若小便利者。热不内蓄。故不能变黄也。其有别经发黄者。亦由脾胃 之土。兼受邪故也。
王好古曰。身如烟熏黄。一身尽痛。乃湿病也。身如橘子黄。一身不痛。乃黄病也。伤寒病。
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水反侵之。
多变此疾。一则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用茵陈汤加二苓、滑石、当归、官桂。此韩氏名茵陈茯 苓汤。二则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此韩氏名茵陈橘皮汤。
三则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陈汤加附子、甘草。此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四则发黄肢体逆冷腰上自汗。
茵陈汤加干姜、附子、甘草。此韩氏名茵陈姜附汤。五则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干姜、附子。
此韩氏名茵陈干姜汤。六则发黄前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汤加吴萸、附子、木通、
干姜、当归。此韩氏名茵陈吴萸汤。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
戴原礼曰。湿热俱甚。则发身黄。伤寒至于发黄。为病亦已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