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伸,此汤乃纯阴之剂,以复其阴也,阴阳两和而脚伸矣。若
胃气不和,谵语者,留邪在中焦。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详见四逆汤条下。
问曰∶证象阳旦,《活人书》云∶桂枝汤加黄芩,曰阳旦。成无己云∶即桂枝汤别名。按法治之而增剧,
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以上言按法用方,而病不应手,其故安在?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
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桂枝加附子汤。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两胫拘急,
即亡阳之兆。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阳越在上。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通纳阳气。夜半
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
阳复而阴又虚,以此养阴气。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以涤阳明所结之余邪。故知病可愈。
病证象桂枝句以下∶历叙治效,以明用药之次第当如此。盖病证既多,断无一方能治之理,必先分证而
施方。而其先后之序又不可乱,其方有前后截然相反者,亦不得以错杂为嫌。随机应变,神妙无方,而又
规矩不乱。故天下无不可愈之疾。后人欲以一方治诸症,又无一味中病之药,呜呼!难哉。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篇名>茵陈蒿汤(五)

属性: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茵陈为主
药。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病从小便去
也。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者,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引水
浆饮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本草》∶茵陈主热结黄胆。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阳明瘀热。茵陈汤主之。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篇名>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六)

属性: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赤小豆(一升) 生梓白皮(一升,切) 杏仁(四十枚,去皮
尖)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无根之水。先煮麻黄,再
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半日服尽。连轺即连翘根,气味相近,今人不采,即以连翘代可也。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前方欲黄从下解,此方欲黄从汗解,乃有表无
表之分也。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篇名>麻黄升麻汤(七)

属性: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白术 石膏(碎、
绵裹) 干姜 芍药 天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各
六铢,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相去
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皆
上热下寒之症。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乃伤寒坏症,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症施治。病症之
杂,药味之多,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篇名>瓜蒂散(八)

属性: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去渣,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此即
《论》中所云吐法也。栀子豉汤治虚烦,非专引吐,此方则专于引吐而已。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
寒必兼饮。当吐之,在上者越之。宜瓜蒂散。《本草》瓜蒂∶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所以阳气不能四达。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目录>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篇名>吴茱萸汤(九)

属性: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