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条明阳明内实。此明太阳发热恶寒。盖申二脉而详言之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筋赖血以荣。血虚则筋失其所荣润。故拘挛而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
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侯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则表不固。故衰惫
可诊。荣气微者以下。申上文而言其失治之变。流与从流下而亡反谓之流之流同。行即循行周行
之行也。言荣本衰微。则阴虚而有热。加以烧针。则反助阳而损阴。故血趋于流而不能循环。阳得
加助。则益作热而烦 躁扰也。
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霭霭。团聚貌。如车盖。言浮旋于上也。累累联系貌。如循长竿。言沉直于下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瞥。音 。瞥。过目暂见也。羹上肥。言轻浮而若有若无也。萦萦犹绕绕也。蜘蛛丝言柔弱
而极细也。成氏曰。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又曰。阳气前至。阴
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是知亡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
皆病脉。
缓者。迟于平而快于迟。舒徐之谓也。促。催速也。与短促不同。阳行健。故盛则促。阴行
钝。故盛则结。病脉者。言结促虽阴阳之剧盛。犹为可治之意。虽然。退则吉。进则主凶矣。读
者不可不察。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搏。圜捏而攒聚也。动见下。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阳
动则阴随。故汗出。阴动则阳应。故发热。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脱误。
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此言动有定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平和。与前节之缓不同。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常。言左右旋转而
不可拘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
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施。则得干健之常。亡血
失精。则不足以言干之资始矣。天地之大德曰
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则人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
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病久而脉浮者。邪见还表而外向也。紧为寒。阴也。战。邪争也。言邪虽还表而欲退。以阴
寒所持。而人又本虚。故邪得以与正争。惟争。所以战也。然脉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胜。邪
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此与上节是反对。数为热。阳也。阳热胜而人又不虚。则邪不能与正争。汗出。邪退也。不
发战。正胜也。此旧本皆二节。而颠倒差错。各不相同。今得蜀僧来本如此。故从而订之。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
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曾经多治。则邪已误衰。故脉微无津液。言无作汗之邪也。阴阳自和。言血气平复也。风寒
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解矣。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意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
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 然。和而
汗出貌。能食。胃回也。大汗者。其人虚多。虚多则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
数。同等。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