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难经三十难曰。人气
受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灵枢同。而纪氏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
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然则三经之文虽少别。而其旨则同。清浊之分虽殊。而其为气则一。
夫荣卫之为荣卫如此。然三十二难又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行中行外虽同。
而荣则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谷。故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
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即
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滑氏曰。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
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
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又曰。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所为。故悉以气
言可也。析而言之。则
血为荣。气为冲。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合经传而观之。则荣卫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亦以
其分体分用者之大端言也。会其极而言之。其犹氤氲之在天地与。衡铨称其喻平准也。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铢。音殊。肾为水脏。水性就下。故其脉循骨而沉。心为火脏而合血脉。故其脉洪。洪。犹
洪水之洪。大而有波澜之谓也。肺为金脏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脉故浮。肝为木脏。木性
曲直。其脉循筋而行。故弦。经。正也。常。久也。亦经也。言平人之脉。以如此合四时为正。
通常而可久也。说文十黍之重曰铢。六铢为一分。盖指脉之以三菽六菽约轻重而言也。然言四脏
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见。故其经常不可言。欲人当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出而升。气之上。来也。入而降。气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
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转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详言之也。滑氏曰。内经平人气象论云。人一
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急。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每刻一
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身也。积而盈之。每时八刻。计一
千八十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脉行
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脉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
合一万三千五百四十息。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
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见。音现。滑氏曰。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
云者。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脉行周身五十度。
又当复始于寸口。所以谓之循环也。虚实见下。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凡脉言数。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虚实所见之目。病脉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
言脉之变化相因而乘。由阴阳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风为阳邪。浮虚者。阳主外
也。寒为阴邪。牢坚者。阴主内也。水饮皆痰之异名。以其聚于内。故曰水蓄。沉潜内伏也。以
其薄于外。故曰支饮。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脉名。虚坚潜急。非脉名也。乃形容。惟
其浮则虚弱。牢则坚强。沉所以潜。弦所以急之谓也。动阴阳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数。急疾也。阳盛则数。所以热烦也。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此言虚实之见。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执一以拘。设或脉与病。有不如此而相应者。则
又当察识其别有传变之缘故。况三部所属不同。则变端亦各自有异。岂所言之数者。可以为一定
之限哉。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见。音现。别。必列切。度。达各切。为。去声。传。如字。太过不及。总虚实而言也。怪
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