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郁冒为虚寒可知矣。又或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又为死 证。盖谓其虚极而脱也。观其郁冒。幸无忽焉。
【目录】卷中【篇名】动气属性:伤寒动气。何以明之。动气者。为筑筑然动于腹中者是矣。脏气不治。随脏所主。发 泄于脐之四旁。动跳筑筑然。谓之动气。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内证脐下 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脏气不治。腹中气候发动也。动气应藏。是皆真气虚。虽有 表里攻发之证。即不可汗下。经曰。动气左右。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是下之而动肝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 在心端。是发汗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 汗自泄。欲得水自灌。是下之而动心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 苦烦。饮即吐水。是发汗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 鼻干。头眩心悸。是下之而动肺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中大烦。
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下。是发汗而动肾气者也。动气在下不可 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是下之而动肾气者也。且脾内 证。当脐有动气。经特曰脐之四旁动气。不可汗下。独不言脾候。当脐有动气者。以 脾居中州。为胃以行津液。发汗吐下。独先动脾。况脾家发动气者。讵可动之也。所 以特不言之也。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者。发 汗吐下。务要审谛。举此动气。类可知矣。
【目录】卷中【篇名】自利属性: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 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瘥。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
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
是皆协热。已又合病。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 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 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 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 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半 表半里者也。虽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与黄芩汤以散之。阳明少阴 合病。为少阳邪气入腑者也。虽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实而后已。故与承气汤以 下之。是三者所以有异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热耶。且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 寒故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为有热自利。小便色 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为有寒。恶寒脉微。自利清谷。此为有寒。发热后重。泄色黄 赤。此为有热。皆可理其寒热也。凡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 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少阴病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此为欲解。下利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是知下利脉 大为逆。而脉小为顺也。自利宜若可温。理中白通诸四逆辈。皆温脏止利之剂。又 有肠胃有积结。与下焦客邪。皆温剂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后已。
经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是湿 在下焦。渗泄而聚利者也。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与下利三 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谵语。或瘥后至年月日复发。此数 者。皆肠胃有积结。而须攻泄者也。内经有曰。大热内结。注泄不止。热宜寒疗。结伏 须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大寒凝内。久利泄溏。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寒 去利止。谓之通因通用。下利虽有表证。又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 而胃虚也。故经曰。下利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者是矣。大抵下利脱气至急。五 夺之中。此为甚者。其或邪盛正虚。邪壅正气下脱。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经曰。下 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谵语下利者死。下利 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还死。少阴病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此数 者。皆邪壅正气下脱而死者也。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 于内者。利下不禁。呜呼。疾成而后药。虽神医不可为已。气既脱矣。孰能治之。
【目录】卷中【篇名】筋惕肉属性:伤寒筋惕肉 。何以明之。伤寒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者。必然之证也。其于筋惕肉 。非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汗多汗。则有之矣。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 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动也。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