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微结。是指心下痞结。病在胸胁。与阳微结不同也。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此病发于阳。而误下之。
外热未除。而内热又结于心中。故结痛。栀豉所以宣通热邪也。
邵评∶心中结痛。身热不去。其邪未尽入里。与结胸症之心痛而身不热者不同。
用栀子豉汤散邪撤热。轻于小陷胸汤之荡实除热。是火郁发之之法也。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以丸药大下。则寒气留中可知。故用
栀子以解微烦。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也。
邵评∶丸药妄下。热陷寒留。身热不去。内无结痛。而见微烦。知正气虚。不能与邪
相争。为外热内寒之症。故用栀子以撤胸中陷入之邪。干姜以复下药损伤之气也。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此因误下。移邪于心胃。故用
栀子以治心烦。枳朴以泄腹满。是两解心腹之妙用也。邪虽在胃。便未燥硬。则不
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邵评∶此症邪已入胃。则不可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栀子浓朴汤重于栀豉而轻于承气也。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人
参汤主之。此因数下之后。虽初因协热。而里必虚寒。故用温补。
邵评∶此症表里俱虚。其病根在心下。非辛热何能化痞而软硬。非甘温无以止
利解表。用理中加桂枝。双解表里之法。此条虽不言脉。其脉微弱可知。
又评∶喻嘉言曰。设利止。则其邪可从里解。乃下利不止。是里解无期。设结开。则
其邪可从表解。乃心下痞硬。是表解无期。此际欲解表里之邪。全赖中气为之
敷布。否则上下交征。中气立断。其能解耶。理中汤加桂枝一法。握枢而运。真无为之上理矣。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一误再误)医以
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此因下
药太过。手阳明大肠受伤。关闸不阖。二味涩以固脱也。复利不止。当利其小便。盖分其清浊。则便自坚。
邵评∶服泻心汤已。心下之痞气既除。而中焦脾胃之气亦豁然矣。复与下药。大肠滑脱。利遂不止。
以理中温补而利益甚。此利在下焦。须用涩剂以收之。复利不止者。利其小便以厘清之。则无余治。其愈
自可必也。
厥阴寒格。医复吐下之。致食入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此阴格于下。拒阳于上而为吐。故用
芩连之苦寒。以泄热。干姜之辛温。以通寒格。误吐误下。中气必虚。故用人参安胃和中。其吐自止。
邵评∶寒热相阻。则为格症。寒热相结。则为痞症。此病轻于痞。故用泻心之半。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吐之。此因三法后。正气虚实。邪虽去。
而其余邪。因虚留于上焦。结于肺胃之间。非汗下所能除者。惟吐之。则余邪结气无不出矣。
邵评∶阳明之虚烦。与太阳不同。心胸居胃上。即阳明之表。凡心胸有病。皆阳明表邪。其治法亦
与太阳大异。太阳之表。当汗而不当清宣。阳明之表。当清宣而
不当汗。太阳之里。当利小便而不当下。阳明之里。当下而不当利小便。今人但知汗为解表。故于仲
景大法中。但知汗下而遗其清宣之法耳。栀豉汤本为烦躁设。又可以清宣阳明之虚烦。乃阳明之表剂也。



<目录>卷二

<篇名>救逆新法

属性:古人云。汗多亡阳者。因发汗太过。身之阳气。随汗而走泄也。下多亡阴者。因屡下
而重伤阴血也。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因表实无汗。阳气内盛。误投桂枝。如抱薪
救火也。承气下咽。阴盛则亡者。症非阳明。不可攻下。误用硝黄。阳气灭绝也。要知
汗多亡阳。是卫气本虚之人。阳盛则毙。是阴液本亏之症也。下多亡阴。由其阳气
本盛。止伤阴分。阴盛则亡。由其阳气本衰。不禁阴药也。故论症于今。当以汗多亡
阳。下多亡阴为戒。盖汗本津液所化。而风药尤能燥其阴血。胃中本无热邪。而承
气即能销灭真阳。用录救误诸条。以佐古法所未逮。
伤寒如经发表多者。则津液内竭。血不荣筋。以致手足挛疼。二便艰涩。当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枸杞、钩藤。
邵评∶过表汗多。阴液伤耗。而筋脉失养。则手足挛疼。津枯热结。则二便艰涩也。
养血荣筋。兼以疏利。的是正法。
伤寒过表。二候三候不解。大汗不止。舌卷而黑。气促似喘。六脉洪数无根者。已成
败症也。当以大剂左归合生脉投之。汗止喘定。有得生者。
伤寒过经不解。舌燥口渴。小便不利者。此发表风药太过。津液源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