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评∶少阳木火。挟胃热而发斑也。宜急急透斑解毒为要。



<目录>卷一\少阳新法

<篇名>少阳太阴

属性:凡见舌苔尖红根黑。或边红中黑。或红中带黑点。面红目赤。唇燥口渴。齿缝出血。
或鼻流衄血。此少阳毒盛火抑。 不得透。腠理闭塞。以致阳邪陷入太阴。此病由于失表失清。急宜清解。用
犀角、连翘、牛蒡、黄芩、薄荷、丹皮、元参、鲜生地、净银花之类。以化 解毒。盖病由于失表。恐
不能外达皮毛。故从解化。(伤寒)
邵评∶邪在少阳之时。未曾清解。以致毒火抑遏。陷入太阴。斑不得透。仍用清透之法为治。



<目录>卷一\少阳新法

<篇名>少阳少阴

属性:少阳之邪不解。则包络热而肺门闭。肺窍不通。则传濡之液。流入少阴。脉象弦细
而数舌苔尖红根紫。或纯红起刺。耳聋齿枯。舌燥唇焦。午后发热。神昏不语。或郑
声作笑。此少阳木火大炽。反逼少阴。二少失司。病匪轻浅。急宜解木火之郁。以救
少阴之水。用柴芩、鲜地、丹皮、黑栀、连翘、川连、鲜菖蒲之类。以清之解之。如不应。急
当滋少阴之水。以济少阳之火。如六味饮、一阴煎之类。加减投之。服后舌转微红。
神清齿润。则木火之郁解。而少阴亦治矣。(温病)



<目录>卷一\少阳新法

<篇名>少阳厥阴

属性: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木火之邪。无处发泄。势必连及于肝。此表里俱病。法当从少阳治。以引阴出阳。
邵评∶木火之邪。连及厥阴。表病及里也。少阳病入厥阴。由表及里。治法当使其邪仍从少阳外出为妥。
如见舌起红刺。或黑中有红点。外症发热恶寒。如疟状。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
谵语。二便不通。脉弦而数。方用柴芩、川连、鲜地、丹皮、栀子、钩丁、薄荷等。以散风木
之郁。使邪复出少阳而解。(温病)
邵评∶少阳温病。木火郁。邪转入厥阴。表与里同病也。其邪尚轻。故用清散少阳。使邪外出。



<目录>卷二

<篇名>三阴总辨

属性:撰伤寒书者。每于三阴或热或寒之故。都模糊过去。即有传经直中之分。亦非仲
景本旨。此处不明。何以临症。用陈鄙见。质诸高明。
一、三阴。有阳经注入之邪。有本经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则传变不一。阳主动也。自
感之邪。则在本经。阴主静也。
邵评∶传经自受。是邪入三阴之两大法门。
一、三阴。世都以传经直中分两门。传经悉指为热。直中悉指为寒。此说似是而实
有未尽者。夫传经。即邪从三阳经传入。直中。即本经自受之风寒也。盖邪之传入三阴。热症固多。而寒
症亦间有。本经中寒。固无热症。而中风亦能发热。未可以此分寒热了之。其症细述于左。
邵评∶不可以传经自受。分其寒热者。以阴经寒邪。不能发热。阴经风邪。亦有发热也。
一、邪从阳经注入三阴。则或为热症。或为寒症。如邪入太阳。先作郁热。以次传入阴经。则
为热症。或邪在太阳。不及郁热。即入少阴。而现少阴形证。则为寒症。或太阳之邪。即入少阴。
而仍带太阳标病。则为先寒后热之症。或太阳之邪。不传阳明少阳。便入三阴。随其人之体质虚实。
脏腑寒热。则从阴化为寒症。从阳化为热症。或风温之邪。从三阳入阴经。则无不为热症。凡三阴篇
内。所称转属阳明。而用承气等汤。皆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邵评∶邪入三阴。或寒或热之故。分别详明。
一、三阴自受之邪。各有中风中寒之症。三阴中风。则能发热。以风属阳邪故也。三
阴中寒。则不能发热。以寒属阴邪故也。即少阴有反热之症。亦必带太阳标病而
然。后人但知传入三阴为伤寒。不知三阴自感。亦伤寒也。故于本经中风发热。便
误认为传经标病。以本脏中寒无热。即指为直中阴症。讵知桂枝汤为表之里药。固能兼治三阴自感之风邪。
而理中四逆等汤。本治三阴自感之寒邪也耶。盖风寒六气之伤人。或入于阳。或入于阴。原无一定。
但值何经之虚而治之。不得专以太阳为受邪之始也。故三阴固有阳经注入之症。亦有本经自感之症。均
属伤寒。不必另立名目也。兹于三阴经中无直中之条。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邵评∶三阴自受寒邪。不能发热。三阴自受风邪。亦能发热。不可因其有热。误认为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惟三阴自受风邪。宜桂枝汤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温里。
一、三阴自受之邪。论中有可历指而见者。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阴中风也。如
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太阴中寒之症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