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紧口渴属阳。沉细口和属阴。



<目录>卷上

<篇名>类伤寒六症

属性:一曰痰症。停痰留饮。自汗胸满。发寒热。但头不痛。项不强。与伤寒异。二曰食积。
胸腹满
痛。头不痛。不恶寒。不浮紧。与伤寒异。四曰香港脚。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作痛便闭
呕逆。但脚肿痛。或枯细。与伤寒异。五曰瘀血。跌触损伤。胸胁腹痛。手不可近。但头不
痛。脉不浮紧。与伤寒异。六曰内痈。发热恶寒。胸痛而咳。浊唾腥臭。右寸数大。为肺痈
。小腹重痛。便数如淋。皮肤甲错。腹皮肿急。脉滑而数。为肠痈。胃脘大痛。人迎脉盛。
胃脘痈也。但无头痛。项强。与伤寒异。



<目录>卷上

<篇名>内伤外感辨

属性:内伤外感。颇相疑混。误治必死。极当详辨。外感则人迎大于气口。内伤则气口大于人
迎。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
就温暖即解。外感恶风。乃恶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感症显在鼻。故鼻塞
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
先轻而后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
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若内外相兼而病者。尤当细辨
。以内症多者。是内伤重于外感。补养为先。外症多者。是外感重于内伤。解散为急。此东垣
未发之旨也。



<目录>卷上

<篇名>治伤寒宜早

属性:仲景曰。伤寒初起。实时求治。凡作汤药。不避晨夜。医之稍迟。病即传变。必难为力
矣。凡作汗药。虽言一日三服。若病剧者。半日中可尽三服。一日一夜。当时时观之。如救焚拯
溺。不容少怠。



<目录>卷上

<篇名>视伤寒宜详

属性:凡看伤寒。自顶至踵。最宜详察。一有不到。错误匪轻。仲景云。观今之医。各承家技
。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剂。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明堂阙庭。尽不见察。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嗟乎
。业已称医。人之司命。孟浪至此。乌乎可哉。



<目录>卷上

<篇名>辨成氏再传之讹

属性:伤寒传经。自表入里。由浅渐深。故六经以次受之。六经传尽。无出而再传之理也。太
阳为三阳。最在于外。阳明为二阳。在太阳内。少阳为一阳。在阳明内。此三阳为表也。太阴为
三阴。在少阳内。少阴为二阴。在太阴内。厥阴为一阴。在少阴内。此三阴为里也。皆由内
以数至外。故一二三之次第如此。一二日始于太阳。二三日传于阳明。三四日少阳。四五日太阴
。五六日少阴。六七日厥阴。此论其常耳。若论其变。或间经。或越经。或始终一经。不可
以次第拘。不可以日数限也。大抵传至厥阴。为传经已尽。不复再传矣。乃成氏云。六日厥
阴为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再自太阳。传至十二日。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
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其说谬矣。善哉马仲化曰。自太阳以至厥阴。犹人从户外
。而升堂。而入室也。厥阴复出而传于太阳。奈有少阴太阴少阳阳明以隔之。岂有遽出而传
太阳之理乎。仲景太阳篇云。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
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言始终只在太阳一经者也。故太阳篇曰。发于阳者七日愈
。阳数七故也。若七日不愈。欲再传阳明矣。当针足阳明。迎而夺之也。试玩行其经尽。不
曰传其经尽。则仲景之意。显然矣。成氏误认行其经尽为传遍六经。乃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耳
。或问曰。霍乱篇云。十三日愈者。经尽故也。此非六日传遍六经。后六日再传经尽。十三
日当愈者欤。仲景云。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当下之。此非十二日传尽。十三日不愈为
过经者欤。答曰。经尽者行其经尽之谓也。如太阳受病于一日。至七日为行。太阳经尽之例推
之。则诸经皆可屈指而期矣。阳明受病于二日。至八日自愈者。行阳明经尽也。少阳受病于
三日。至九日自愈者。行少阳经尽也。四五六日至三阴经。次第至十二日愈者行厥阴经尽也。十
三日大气皆去。精神爽慧之期。故曰。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何尝有再传经尽
。谓之过经之旨哉。详考仲景所谓过经。或言过太阳经成里症者。或泛言过经者。阳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