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之。)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
卧者,死。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胃中,心下满而烦,不能饮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
瓜
蒂散
。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
瓜蒂 赤小豆(等分)
细末,别以香豉一合,热汤三盏,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温温顿服。不吐者,少少
加药再服,得吐快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服。(有用丁香者吐之,多霍燥人。)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次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
苓甘草汤
茯苓 桂(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半两)
细锉,水二升,煎一升,温饮一盏,悸止为度。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
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宜
麻黄升麻汤
。(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亦宜此方。)
麻黄(一两) 升麻 当归(各半两)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三钱)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各一钱半)
细锉,水二升半,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内诸药,煮一升二合,去滓,温服一盏,如人行七
八里久,进一服,以汗出即住服。
本自寒,医复吐下之,寒格愈逆,食入口即吐,宜
干姜黄芩汤
。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一两半)
细锉,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一盏。
下利,微热而渴,脉弱者自愈。脉数汗出亦然,紧为未解,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
凡厥,通用四逆汤,方在四逆证中。谓其脉浮迟,或微,或细,或沉,皆属里有寒也。
厥而脉滑者,为里有热,
白虎汤
主之。
知母 石膏(八两) 甘草(半两) 粳米(三合)
以水五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盏,日三服,有渴加人参半两。
庞曰∶三阳皆有合病。凡合病者,有十四证,唯三阴无合病。
【目录】卷第一
【篇名】两感证
属性:庞曰∶《素问》载两感于寒,其脉应与其病形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
浆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言其六日死者,是脏腑荣卫或有所通行,故四日少阴与太阳俱病,五
日太阴与阳明俱病,六日厥阴与少阳俱病,是重传得六日死矣。其有三日死者,《素问》谓阳明为
五脏十二经脉之长,其邪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绝,故死矣。夫邪气盛则实,表里邪实,并
领血气入胃,不通于荣卫气血,故气血随邪而尽,则三日死矣。其脉候《素问》已脱,
今详之。凡沉者,皆属阴也。一日脉当沉而大,沉者,少阴也,大者,太阳也;二日脉当沉而长;
三日脉当沉而弦,乃以合表里之脉也。沉长、沉弦皆隐于沉大。凡阴不当合病,唯三阳可以合病,
今三阴与三阳合病,故其脉似沉紧而大,似沉实而长,亦类革至之死脉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三阴三阳传病证
属性:庞曰∶伤寒一日,巨阳受病,前所说膀胱详矣。《病源》云小肠,虽则误其标本,其手足阴阳
自有并病者。故《素问》云∶六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是
表里次第传,不必两感,亦有至六日传遍五脏六腑而死者也。《素问》云∶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
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假令第一日脉不躁,是足太阳膀胱脉先病;脉加躁者,又兼手太阳小肠也。
又云∶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脉静者,足太阴始传病也。脉
加数,又兼手太阴病也。故六日亦能传遍脏腑也。躁谓脉数,静谓脉不数,用药则同,若用针,须
取足与手之经也。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发汗证
属性:大法春宜发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自发热,阴弱者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
鸣干呕者,
桂枝汤
主之。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个)
咀,水三升半,微火煎取一升七合半,生布绞去滓,温服一盏。须臾,啜热粥一碗,令助药
力。周覆一时,遍身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止后服,不必尽
剂也。若不汗,如前法更服,半日许令三服。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可尽一剂。病证犹存者,更作服。
若汗未出,乃至二三
剂。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按风池是少阳之经,
阳维之会,不针天柱而取风池者,阳维维诸阳,巨阳与诸阳主气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