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不
可作煮散。)宜
石膏杏仁汤
。
石膏(四两) 杏仁 前胡(各二两) 甘草(一两) 栀子仁 麻黄 紫菀 桂枝 大青 玄
参葛根(各一两半)
咀,水九升,煎四升,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不可作煮散。)
宜
石膏葱白汤
。
豉(半升) 葱白连须(二两) 石膏 生姜(各四两) 栀子仁 升麻 大青 芒硝(各一两
半)
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目录】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篇名】黑骨温证
属性:冬三月行黑骨温病,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
气,则病生矣。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
痛欲折。肾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
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心腹膨胀,服冷药瘥过而便洞泄,(不可作煮散。)
苦参石膏汤
。
苦参 生葛(各二两) 石膏 湿地黄(各四两) 栀子仁 茵陈 芒硝(各一两半) 香豉
葱白(各半升)
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扁鹊云∶灸脾肝肾三 ,治丹毒、黑骨温之病。
知母解肌汤
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
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
麻黄 甘草(各一两) 知母 葛根(各一两半) 石膏(三两)
咀,水三升,煎一升,去滓,温饮一盏。若已下及自得利下,虚热未除者,除麻黄加葛根成
三两,病常自汗者,亦如此法加葛根。无汗而难得汗者,加麻黄成一两半;因变泄者,除麻黄加白
薇、人参各一两,加水四升,煎至一升半。
【目录】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篇名】温病哕方论
属性:伏热在胃,令人胸满气逆,逆则哕;若大下后,胃中虚冷,亦致哕也。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 ,
茅根葛根汤
。
茅根 葛根(各半升)
水四升,煮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蕴结不散变 ,
梓皮饮子
。
单煮梓皮汁,稍稍饮之佳。
温病积饮冷,冷结胃中,热入肾中,变壮热大 者,服梓皮汤。夫肾中有热者,病瘥后,足心
皮喜剥脱去,头发秃落,是其证也。
温病胃冷变 ,
茅根橘皮汤
。
白茅根(半升) 橘皮(一两半) 桂枝 葛根(各一两)
咀,水三升,煎去半,去滓,温饮一盏, 止停后服。微有热,减桂半两。(微有热,宜去
桂,加生姜二两。)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 ,
枇杷茅根汤
。
枇杷叶 茅根(各半升)
水四升,煮去半,去滓,稍热饮之一二盏。(以上四方,皆不可作煮散。)
温病者,此热入肾,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故渴,引饮而自救也。
葳蕤汤
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眩痛,咽干舌强,胸中痛,心胸痞满,腰背强。
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大杏仁(生) 芎 甘草 青木香 葛根(各一两) 石膏(一
两半)
咀,水五升,煎二升半,去滓,饮一盏,通口服之,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半两,
大黄一两半,朴硝末后下。
【目录】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篇名】黄病证
属性:黄病者,一身尽痛,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结热里有血,当下之如 肝状。(有血必狂,
宜抵党汤;如黄病自下血,亦有自愈者。)其人小腹满急,若眼睛涩痛,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
背急,则是黄候。大便涩,但得小便利,则不虑死矣。不用大便多,多则心腹胀,为不佳。此由寒
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得消散,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
皆变黄色。黄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
气冷者死。
疗诸黄
膏发煎
。
乱发(两鸡子大) 猪 (八两)
二味煎令发消尽,研绞去滓,分二服,病从小便去。有人再病,胃中干粪下便瘥。
又方
瓜蒂二十七个,水一升,煎去半,顿服之。
黄胆目黄不除,
瓜丁散
。
瓜丁细末。
含水畜豆许,深入鼻中,黄水出尽为度。
孙真人曰∶凡遇天行热病,多内热着黄,但用瓜丁散内鼻中,黄水出乃愈,即于后不复患病黄
矣。常须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黄气,即速行瓜丁散,不可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