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
承气
汤主之。此因胃已实而热未潮。故但用调胃承气。微利之而已。又云。阳明病脉迟。虽汗出
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
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按三承气俱用大黄
。大承气重用枳朴。兼以芒硝。上承邪热而下。用以攻坚破结。荡涤肠胃。乃峻下之剂。小
承气去芒硝而轻用枳朴。止取通利肠胃。其下较轻。调胃承气。佐以甘草。又于下中兼和。
三承气各有所主。仲景下法。不敢妄施。其慎细如此。又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舌
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夫病至心下
及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则势已剧甚。此又非大承气所能胜任。宜兼破胸膈之结。以下通于
肠胃。则必主以大陷胸汤而无疑矣。
其有
阳明病潮热未去。而已趋入少阳者。经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
去者。小柴胡汤主之。此非小柴胡汤之能治潮热也。胸胁满不去。已具少阳证。且大便已溏
。虽潮热未罢。未可再攻也。
更有瘅疟者。但热不寒。发作有时。此亦阳明经热。其热止在于经。未入于府。且病不从
伤寒来。故名之曰瘅疟。仲景不立方。而但曰以饮食消息之。
要之甘寒彻热。与治阳明经热同法也。



<目录>中集

<篇名>寒热

属性:寒热往来者。主半表半里。其病属少阳。盖少阳当阴阳出入之枢。邪至其地。与正气相
争。相
争则寒。争胜则热矣。此与恶寒发热有别。恶寒发热者。寒热互见。此则寒时自寒而不见热
。热时自热而不见寒也。又与寒热如疟者有别。寒热如疟者。作止有时。此则寒已而热。热
已而寒。一日三五发。甚者十数套。与疟状有以异也。小柴胡汤专治往来寒热。盖以柴胡治
半表。半夏治半里。黄芩生姜交除寒热。而加以人参甘枣扶正逐邪。盖病至少阳。发汗攻
里。皆所不宜。故以是为和解之剂。乃少阳病之定法也。
小柴胡汤主治往来寒热。人皆知之。此特半表证。而半里证。人多忽焉不讲。所谓半里
者。如
口苦心烦喜呕胸胁满痛之类是也。凡邪从太阳而来。其人仍发热。而少阳半里证已见。虽未

来寒热。即当从少阳和解。如经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
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云。伤寒后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心下支结。外证
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是也。至少阳病。来路自太阳。而其去则入阳明之府。其来自太
阳者。如经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
烦者。
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是也。其欲入府而犹未入者。如经云。伤寒十余日。热结
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是也。
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然有由表而里者。又有由里而表者。不可不辨也。大凡风寒
之邪
。多自表而里。湿热之邪。多自里而表。风寒法。仲景论中详矣。至湿热之邪。伏于募原。
其起病即见呕渴。胸腹满。不大便诸里证。及其发热。往往热已而寒。寒已而热。此其里证
重于表证。宜察其里证之轻重。使里先和。则表自解。盖病自里而表。少
阳正当往来出入之界。故其始往来寒热。继则热多寒少。再则但热不寒。至昼夜壮热。而谵
妄烦渴毕见。此病之由轻入重也。至于由重出轻。则必使谵妄烦渴诸里证先罢。身热渐和。
其时邪气已退。正气未复。又复相争而为往来寒热。此乃病出入之大机。而前之寒热往来为
病进。后之寒热往来为病退。总视其里证之轻重有无为据也。其有邪气全退。表里俱和。而
仍寒热未去。往来如疟者。此因正气未复。宜调其饮食。和其营卫。自然渐愈。切不可骤与
峻补。恐余邪为恋。反增其害矣。
又伤寒往来寒热。与疟相似而实非。凡疟当未作之时。饮啖如平人。至疟作而始作。此
则默默不欲饮食。兼有口苦心烦喜呕胸胁痛诸里证。以此为辨。



<目录>中集

<篇名>烦热

属性:烦热者。因热而烦。与发热异。发热者但身热而不烦。此则为热所烦。故谓之烦热。经
云。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此证得之于阳热者居多。欲作汗而未能遽汗。往往先有此候。故经又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浮为在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