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伤寒大白-第30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误用麻黄以发汗,是以头眩身 动,一派阳虚之症,故用真武汤。伤寒若吐若下 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虚,不能运化,虚邪搏饮上冲,故头眩。脉沉紧,非汗脉,强发汗 则振振身动,故用苓术甘桂汤,助中州化水饮。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 者,久而成痿。
此与上条同是吐下后,因此症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似火似实,又见眩冒经脉 动惕之虚候,攻补两难,故曰久则成痿。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
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此条详注项强。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 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脉迟,胃寒也,饱则微烦头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肠胃,则小便难。而作谷 疽。虽下之,腹满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脉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阳明病,不恶寒,又能食,胃热也。咳主于肺,胃热上冲,则肺热而咳,咽喉痛。设不 咳,则肺无火咽亦不痛。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眩口苦,胆经所主,故名少阳之病。

羌活神术汤
羌活 苍术 石膏 防风 天麻 此治太阳风湿发热眩晕之症。若兼阳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阳,加柴胡、川芎;兼饱闷 恶心,加半夏、神曲。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广皮 甘草 川芎 天麻 半夏 此治少阳寒热眩晕症。若恶寒,加羌活防风,有火,加栀连。


羌活汤
见恶寒。

此治太阳恶寒发热眩晕者。若胸前饱闷,合平胃保和散。呕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汤
见似疟。

此治阳明表邪眩晕者。若呕吐饱满,加半夏、浓朴;恶寒无汗,加羌活、防风。

桔梗汤
桔梗 半夏 陈皮 枳实 此治痰结饱闷眩晕者。若恶寒发热,加羌活、防风;里有积热,加栀连;阳明见症,加白 芷、天麻;少阳见症,加柴胡、川芎。


凉膈散
见发狂。


平胃二陈汤
即苍朴二陈汤。

此治痰饮食积眩晕之症。胸前饱闷,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热,加栀连。

建中汤
白芍药 桂枝 甘草 此治阳虚眩晕之症。气虚,加人参、白术;血虚,加当归、黄 。


真武汤
【目录】卷二【篇名】口渴属性:湿热则口不渴,燥热则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湿火、燥火也。热在血分则不渴,热在气分则作 渴,此以渴不渴分热在血,热在气也。胃家痰食所滞,则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热所伤,则 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积热也。实火口渴,脉实数,能消水;虚火口渴,脉虚 数,不能消水。此以脉之虚实,消水不消水,分虚火实火也。邪热在表则不渴,邪热在里则 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热在里热在表也。太阳表热不渴,若热入膀胱之里,则烦渴脉数,小 便不利,五苓散两解表里,切不可同阳明汗退场门渴,误用白虎,有碍太阳表邪。阳明表热,

则无汗而渴,葛根汤汗之。若热邪入于阳明之经,汗出而渴,脉洪而数,白虎汤清之。若热 结在下,小便不利而渴,猪苓汤。切不可同太阳小便不利,误用五苓散,以碍阳明里热。若 热邪传入阳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气汤。少阳里热,口苦 咽干,脉弦数而渴,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阳之热传入三阴。有热深厥深,手足 冷而渴者,然脉必数,神气昏沉,小便必赤,此阳症似阴之渴也,仍用白虎汤,凉膈散。外 有阳毒热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饮,三黄巨胜汤、凉膈散。又有中暑烦渴,干葛石膏汤调辰 砂六一散。又有秋热伤燥而发渴者,水梨汁、西瓜汁冲饮之。未应,石膏清燥汤。又有冬温 春热,时疫发渴,又以欲饮水能消水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气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
则热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饮水,则胃汁干枯,无从作汗,而热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症,皆阳 明气分胃热所致,故干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药,干葛宣发阳明之郁热,石膏清润阳明之里 热。有连用石膏、知母。渴不减,后用干葛而愈者,此阳明表热口渴也。有连服干葛,渴不 减,后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阳明里热口渴。也同一阳明经病,同一阳明经药,而失分表 热里热则不见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干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饮食滞治之亦不 效,此热伏阳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汤,清阳明血分伏火而愈者, 症中常有 此症也。是以杂症中口渴,有肺消肾消不足之症。今伤寒热病,一惟阳明经热。即有少阴口 燥咽干而渴,厥阴消渴饮水,亦是阳明传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