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燥大肠亦燥,佐以麻仁,则下焦火泄,小便自利。
\x金匮肾气丸\x
生地 牡丹皮 泽泻 猪茯苓 山茱萸 山药 车前子 附子 肉桂
手少阴心主火旺而小便不利,用导赤各半汤;足少阴肾经火旺而小便不利,用知柏六味
丸;足少阴肾经火衰,而小便不利,用此方以补水中之火。一方治热极小便不利;一方治
水虚小便不利;一方治火虚小便不利。外感小便不利,不应列入火衰方法,此因外感互发内伤也。
\x大陷胸汤\x 见结胸。
陷胸汤丸,原非利小便方法。今因结胸症,见小便不利,治结胸,即是利小便。
\x茵陈蒿汤\x 见发黄。
先小便不利而身黄,利小便则黄退。身黄而小便不利,清湿热,则身黄退,而小便自利。
\x柴胡桂枝干姜汤\x 见寒热。
因表邪而小便不利,先散表邪。今以少阳症兼见太阳,故用此方。
\x真武汤\x 见腹痛。



<目录>卷四

<篇名>大便秘结

属性:大便秘结,杂症门有实秘、虚秘、风秘、冷秘、热秘、气秘、血枯之分;外感门,症分表未
解、半表半里、表已解、表邪传里,治分应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
下、俟之蜜导等法。如表汗未出,表症尚在,病在胸前,脉浮身热,脉细不数,脉伏不出,
面赤烦躁,胸前食滞,久病多汗,血竭津竭者,不可下。身无大热,手足多汗,便硬腹胀,
身无表邪,欲便而不得便,时转臭气下,口燥咽干,渴而消水,大便久结,常胀满,舌苔黄
焦,腹中作痛,应急下,皆用大承气汤。然仲景下法,既详此条之中,复详于自汗门内,良
以下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彻,必自汗多汗表邪方解,互注参玩,庶不差误。若大便不通,
脐腹胀痛,表症在而里症尤急,不得不下者,止用大柴胡汤,双解表里。如热轻结少,津液
干涸,便闭不通,腹胀未满,不转臭气者,宜微下,止用小承气汤。若大便不通,腹不胀
满,未欲大便,即大便闭结,俟之有热无结,不转矢气者,宜俟之。津液不足,大便干结,血枯
热微者,宜生津养血,外用蜜导。上部胸胃无热,不耐承气苦寒,下部大肠热结,下用胆汁
外导。是以大便闭结,惟以表邪之解与未解,里热之结与不结,汗之多与不多,身表之热与
不热,下症之急与不急,屎之硬与不硬,津液之干与不干,脐腹之痛与不痛,脉之数与不
数,以别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俟之导之之法也。
伤寒脉阳微而汗少,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
此条言汗出太多,则阳液竭绝于里,名亡津液,大便因硬,非言阳火虚寒也。
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
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此申明上章汗下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大便难,此名阳明里症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此申明上章吐下后,虽有阳明可下之症,但津液耗尽,止与小承气汤和之。
病患不恶寒而渴,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
水,少少与之,以法救之。
此申明不大便,无所胀苦,非下症也。详注口渴。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
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此重申多汗亡津液,大便硬不可下,宜俟之。仲景常以小便利不利,以定屎之硬不硬。今
又以小便减少,以定水液还入大肠,而必大便之自行。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
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也。
此承上文重亡津液,即大便硬,有下症者,止宜用外导。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
矣。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
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脉洪大,今反迟,非浮紧之表脉。大凡汗出不恶寒者,无身重,今虽身重,短气而
喘,因有潮热,则可攻里矣。然必手足 汗出,则大便已硬,宜用大承气。若汗多而见
发热恶寒,其热不潮,未可下也。若腹大满不通,只可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