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非仲景意。又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汤。

  又曰。妇人伤寒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宜小柴胡汤。

  又曰。妇人伤寒。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

  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又曰。妇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粪。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

  毒瓦斯闭塞不得通。宜三黄泻心汤。(原本是泻心三黄汤)

  又曰。妇人伤寒。瘥后。犹有余热不去。谓之遗热。宜干地黄汤。

  又曰。妇人伤寒未平复。因交合里急。腰胯连腹内痛。名阴阳易。宜烧 散。

  又曰。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宜青竹茹汤。

  又曰。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

  举动无力。发热者。宜当归白术汤。

  卷十九

  娠妇伤寒三十三条

  活人书曰。娠妇伤寒。仲景无治法。用药宜有避忌。不可与寻常妇人一概论治也。

  又曰。妇人妊娠伤寒。药性须凉。切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药。

  小柴胡去半夏。名黄龙汤。盖为妊妇而去也。大抵产前先安胎。产后先补血。次服伤寒药。若病稍退则止药。不可尽剂。此为大法。黄帝问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千金方治妊娠伤寒。头痛壮热。肢节烦疼。石膏前胡汤七味。

  又治妊娠伤寒。头疼壮热。心烦呕吐。不可食。生芦根汤四味。

  又治妊娠伤寒。服汤后。头疼壮热不歇。宜用竹叶石膏汤拭其身。

  又治妊娠热病。葱白五两。豉一升。煮服取汗。

  又曰。大热烦闷者。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

  活人书娠妇伤寒。安胎。宜阿胶散。又宜白术散。

  庞氏曰。娠妇时气。欲令子不落。宜用护胎伏龙肝散。伏龙肝为末。水调敷脐中。干即易之。疾瘥乃止。

  又曰。妊娠伤寒。内热极甚。令不伤胎。宜取鸡子。以绢袋贮。投井底。浸令极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又曰。妊娠伤寒。大热甚。胎不安者。宜用阿胶末一钱半。竹沥调下。如无竹沥。用小麦竹叶煎汤调下。

  又曰。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其间与此药安胎。宜服人参黄 汤。

  活人书曰。妊娠伤寒。憎寒发热。发其汗。宜葱白汤。(以葱白生姜同煎连服取汗)

  又曰。妊娠伤寒。头疼壮热。肢节痛疼。宜服前胡汤。(千金方)

  又曰。妊娠伤寒。或时行。洒淅作寒。振 而悸。或加哕。宜苏木汤。雍曰。苏木大破血。更宜参究避之。

  又曰。妊娠伤寒。头疼。默默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宜黄龙汤。

  又曰。妊娠伤寒。头疼恶寒。身热躁闷。四肢疼痛。项背拘急。唇口干燥。宜柴胡石膏汤。

  又曰。妊妇伤寒。四日至六日以来。加心腹胀。上气。渴不止。饮食不多。腰疼体重。宜三物枳实汤。

  又曰。妊妇伤寒。头目疼。壮热心烦。宜旋覆花汤。

  又曰。妊娠伤寒。壮热呕逆。头疼。不思饮食。胎气不安。宜麦冬汤。

  又曰。妊妇发斑。变为黑色。宜栀子大青汤。

  庞氏曰。妊娠伤寒。腹胀大便不通。喘急。宜牵牛散。(卷十五)

  活人书曰。妇人产后伤风。十数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坚。干呕汗出。宜阳旦汤。

  又曰。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疼。竹叶防风汤。

  又曰。妇人蓐中伤风。四肢苦烦热。头疼。与小柴胡汤。头不疼。但烦。与三物黄芩汤。

  庞氏曰。妊娠热病。胎死腹中。用鹿角屑一两。水一碗。葱白五茎。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温作二服。又方。益母绞汁。饮半升。即出。

  又曰。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满闷欲死。宜大黄桃仁汤。

  又曰。小产后。恶露被热蒸断不行。宜地黄饮。生地黄藕汁各一碗。生姜汁一盏。和匀温服。分作三四次服。微有寒者。煎二十沸服。亦下死胎。

  又曰。伤寒产后。血晕欲绝。宜红花散。

  又曰。凡伤寒小产。夏月宜少用醋炭。多有烦闷晕死者。雍